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ID:40200429

大小:5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7-25

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_第1页
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_第2页
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_第3页
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_第4页
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作者:熊礼华    教育科研来源:实验小学    点击数:946    更新时间:2011-5-4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

2、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一、研读教材,做好充分准备  以往,教材总被视为“圣经”,一堂课都是围绕教科书进行,教科书中编排的顺序就是教学顺序,教科书中的内容就是课上教师所要教的内容,来不得半点更改。而新教材,打破了以往陈旧的课程观念。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课标也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教学可以“任意施为”。它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熟练把握的基础上,是

3、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之上实施的。教学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知识背景和特点来进行教学。  2.把握教材的内涵,扩展教学内容  例如《磁铁》一课中,教师在研读懂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的基础上,学生知道磁铁可以隔着一些物体吸铁后,设计一个装有水和一元硬币的塑料杯,让学生想办法在不打湿手的情况下,把一元硬币取出来。既巩固所学内容,又去尝试解决一些问题。  3.教师应是课程的创生者  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更应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有这样一种能力——能够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物体或事件,及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其实就是在创生

4、课程。组织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探疑、释疑。例如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天空中的日食、汶川的地震、成灾的海藻……这些都是可以和课堂相联系。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用层层深入的问题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  4、做好充分准备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打下一场胜仗。同样在科学课堂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材料准备充分,做到胸有成“材”。①提供一定数量、种类的,能展开有效性探究活动的结构性材料②教师事先对材料动手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

5、数③对材料的提供方式和时机,把握得当  二、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中,教师展示各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质疑,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和实验验证、交流表达等过程。而这些过程的经历首先便要发现问题。科学探究是一种思维状态,更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心理倾向。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条件。  创设情境的形式和手段也

6、多种多样,如用自制学具展示情境,游戏表演体验情境,语言故事描述情境,猜谜竞赛强化情境等等。  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中要探究的问题对应起来。首先,创设的情境要能使学生通过观察,产生具体的问题。其次,情境的创设开放度不能太大,应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第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不能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潜在的认知指向和教学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引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同时,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还会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

7、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经验,这种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新的满足。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忌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如《沉与浮》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常无法理解问题的含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因素”这个词的意思。其次,问题要具体,即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不应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如,在《溶解》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将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此问题的指向性就不很明确,学生常常

8、会答非所问,等教师再一一引导,回到探究的问题上,时间已经浪费了很多。因此,此处的问题应尽可能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