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学批评

两汉文学批评

ID:40233762

大小:532.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7-27

两汉文学批评_第1页
两汉文学批评_第2页
两汉文学批评_第3页
两汉文学批评_第4页
两汉文学批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汉文学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两汉文学批评汉代是一个独尊儒术的时代,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及五德始终说对孔孟的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使汉代的儒学成为不同于原始儒家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合一的官方哲学。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学术成为经学附庸,思想只能在官方许可的范围内运转。所以汉代的文学批评便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主流批评都以官方的说法为蓝本,只有个别杰出的人物能够突破这种限制。汉代文学主要围绕诗、赋这两种文体的讨论而展开。诗:主要见于《毛诗序》和郑玄等经学家的经书注释中。儒家用于教学的《诗》,本是一部文学作品,里面有不少优秀的民歌民谣,但在汉代,“依经立意”,《诗》的内容被曲解,把它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图的一部经典

2、。体现了“依经立意”的批评观。赋:其较详者为扬雄。他早年好赋,后又否定少作,谓:“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法言·吾子》)。赋体长于铺排夸张,适于描绘都市林苑、山川风物、帝王宫殿,而汉儒却赋予它“讽谏”的重任。一些赋家如此实践的结果,却产生了一些作品欲讽反阿谀、“劝百讽一”(《汉书·司马相如传赞》引场雄语)的现象。《毛诗序》汉代传《诗》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经学派,早立于官学,却先后亡佚。赵人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传《诗》,为“毛诗”,属古文学派。《毛诗》于《诗》三百篇均有小序,而首篇《关雎》题下的小序后,另有一段较长文字,世称《诗大序》,又称《毛诗序》。

3、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邦国焉。……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司马迁与文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

4、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48岁时“李陵之祸”。出狱后任中书令。生命精神与人格精神的互动。一人生遭遇与发愤著书思想道家对司马迁的思想影响巨大。儒家在根本的人生追求上影响深远。受荀子思想影响“人性恶”。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自然的趋势。物欲的天然合理性。《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编户之民乎?”班固:“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儒家的人格性,安贫乐道。《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

5、,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报任安书》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

6、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史记太史公自序》“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儒家人格精神的支柱。1、强调了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发愤著书的产物。吕不韦与韩非子事件的不复合史实。儒家审美理想是中和。司马迁对哀怨之音的正名。以悲为美。以和为美。魏晋钟嵘《诗品序》“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者,莫尚于诗矣。”唐韩愈“不平则鸣”说。北宋欧阳修“诗穷而后工”。金圣叹“怨毒著书”。金圣叹 “此回前半幅借阮氏口痛骂官吏,

7、后半幅借林冲口痛骂秀才。其言愤激,殊伤雅道。然怨毒著书,史迁不免,于稗官又奚责焉。”2、司马迁强调了发愤著书的动机大都源于个体生命感悟的作用。儒家文论:诗人要代民立言。3、文章意义何在的问题。儒家如《左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谓三不朽。”司马迁将文章写作归结为个体化的写作。与儒家功用论不同。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故西伯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