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生态学第九章节

人居生态学第九章节

ID:40244448

大小:14.62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7-28

人居生态学第九章节_第1页
人居生态学第九章节_第2页
人居生态学第九章节_第3页
人居生态学第九章节_第4页
人居生态学第九章节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居生态学第九章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带草原气候区人居生态学特点讲授内容环境背景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点资源特点人居生态学特点人居结构功能对环境的适应人居群落对环境的适应人居生态系统的平衡从黑海沿岸往东,横贯中亚,经蒙古的边缘地区、中国的准葛尔盆地,内蒙古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西部,东西连成带状;在中美中西部为一南北向的宽带;在南美南部东海岸也有一狭长地带。地理位置草原的季节夏季气温在20℃以上,冬季气温在-5℃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50mm,集中在夏季地形特点起伏的山丘平坦的草原高山草甸山麓谷地水草资源溪流湖泊低地水井动物资源畜副资源羊毛皮

2、牛粪骨粮食资源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马铃薯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稀土蒙古包毡墙毡盖天窗毛绳人居结构功能对环境的适应流线型结构:避风毡墙、毡盖:避寒帐篷式人居:便于迁徒全包的中央是做饭取暖的火塘火架,包顶是天窗,可以通光及排烟气;地上和四壁往往铺挂色彩鲜艳的毡毯,使得小小的空间显得热烈而温暖。主人的居处——蒙古包内正对入口帐篷内铺地毡,席地而坐哈那陶那(天窗)乌尼门蒙古包拆缷装车室内装饰和家俱龙柱火撑佛龕室外场地和工具过冬的畜圈人畜饮水设施取用地表水取用井水贮积牛粪作为燃料烧牛粪作饭土房五开间住宅人居群落对环境的适应传统游牧群落

3、蒙古部落的游牧方式分族群游牧(古列延)和散户游牧(阿寅勒)一个部族集中统一游牧称为“古列延”大帐幕小帐以家庭为单位的游牧方式称为“阿寅勒”满天星式放牧一条鞭式放牧可适用于各种地形和不同的季节刚出牧时,牧民一般采用一条鞭队形,以稳住羊群吃草,待吃饱后,则散开呈满天星队形。放牧方式夏天要选择凉爽、通风的地方放牧秋天要选择牧草高的葱蒿植物放牧因牛羊对草原的破坏程度不同,牛羊得混放马、牛等大牲畜都不跟人放牧,牧人十天左右察看一下,称为“天牧”放牧方法转场转场前,牧人们先要去选好新草场的位置以女人为头的转场队伍从夏季牧场到秋季牧场

4、从秋季牧场向冬季牧场转场向阳的冬季牧场山顶或背阴的夏季牧场冬夏牧场地势较低的春季牧场山麓秋季牧场春秋牧场蒙古高原夏天的“黑灾”草原雪灾蒙古高原冬天的“白灾”天山下的冬夏牧场位于高山湿地的夏季牧场位于向阳谷地的冬季牧场草原定居群落人居群落对环境的非适应由于游牧生活的艰辛和对定居文化的向往,草原地区逐渐出现了定居群落草原定居与生态环境由于草原缺水,少量降水不足以支撑种植业,于是出现了定居式畜牧业。定居式畜牧使被羊啃食的草根无法恢复——草原大面积退化草原沙漠化定居式畜牧过量养畜的补救——从外地输入饲草退耕、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生态

5、移民定居式放牧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草原沙化,牧民难以生存。于是移民扶贫成了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可靠途径科尔沁大兴安岭科尔沁草原人居生态系统失衡事件科尔沁草原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红山文化鲜卑契丹金(女贞)蒙古科尔沁景观清朝后这里属蒙古察哈尔部农垦后的科尔沁沙地景观光绪年间,因战争赔款及东三省移民充边的经验和政策,科尔沁开始放垦嘎达梅林起事张作霖为了经济利益,勾结蒙古王爷继续对最后两块草原放垦出现了全

6、国最大的沙地——曾经的科尔沁草原不再对科尔沁沙地的治理——退耕退牧,还林还草温带草原气候区产业特点传统游牧是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正常维持的最理想方式,定居式放牧或农耕都将直接破坏草原生态环境人口过多导致的对草原过度或不当利用是人居生态系统失衡的根本原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