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市期初统测历史试卷分析

2009年市期初统测历史试卷分析

ID:40269877

大小:18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7-30

2009年市期初统测历史试卷分析_第1页
2009年市期初统测历史试卷分析_第2页
2009年市期初统测历史试卷分析_第3页
2009年市期初统测历史试卷分析_第4页
2009年市期初统测历史试卷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9年市期初统测历史试卷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年市期初统测历史试卷分析丹徒区高三历史期初考试分析会纪要一、期初考试(镇江市第三次模拟考试统计状况)束鹏芳提供09届高三历史达B率与6所比较第一次10月港中55.6一中90.8镇中79.7扬高中64.8省丹中78.9省句中83.4均值75.53333第二次12月港中60.2一中80.5镇中70.5扬高中80.7省丹中73.7省句中83均值74.76667第三次09年2月港中69.3一中79.5镇中69.9扬高中89.2省丹中72.5省句中83.3均值77.28333三所高中历次上升率谏中第一次33.2第二次37.6第三次50.8党中第一次8.9第二次8.1第三次18

2、.7港中第一次55.6第二次60.2第三次69.3全区历次考试达B率基本结论“三所高中都在上升,谏壁进步明显,比例较大,上党进步幅度也很大。区域也在上升,能够与镇江基本持平并且略高与句容港中在6所老重点里压力依然很大。港中历史教师基本是班主任,对三门学科的让路也是因素。二、镇江市期初统测主观题答卷分析沈莉、高涛、蒋其君等人提供(蒋其君分析)第21题分析期初考试第21题总体情况较好,得分平均在10分左右,究其原因是题目本身设问清晰,材料易读,学生书写比较规范。具体每一问的情况:第1小问:总体还可以,学生都能答出来,但存在1个问题:学生写现实主义,主要是审题不清,没有从题目的要

3、求出发。第2个小问:学生第一个写人文画的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笔误,做题不细心;第2问关于人文画的特点有同学写的过于简单,没有认真去记忆。第3小问其实是关于一个找句子中心语的问题,这一问学生丢分比较厉害,一方面是语文阅读能力薄弱,另一方面是没有能养成做此题的习惯,错写成李贽的具体的思想而缺乏总体的概括。第4小问其实是比较简单的,但学生做的不好,材料给予了一定的提示,而提示就是本材料的给予的一段引文,只要能从引文出发就一定能把该题做好,这就提示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像“引文”、“注释”等这类提示性的东西。(沈莉分析)第22题分析22题是张勤老师与我共同阅卷的。学生本题

4、的答题情况较好。本题总分12分,学生平均分基本在9分左右,甚至个别学生拿到满分12分。可见学生审题、解题能力正不断提高,但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仍有所欠缺。第(1)小题“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中至20世纪‘妇女的地位和希望发生陡变’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反映的问题是有少部分学生仍摘抄材料或对材料稍作变动,而没有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如学生答“女子公立中学1913年增加到138所”而没有考虑到这反映的是“妇女受教育机会的增加”。第(2)小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单分析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一题集中的

5、问题是,学生忽略题中要求结合“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所学知识”,因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把材料中的“经济的关系”转化为“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也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应薄弱些。另外也有部分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稍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找不全。第(3)小题“结合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的政治史、思想史的历史背景,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本题学生基本上都能从政治、思想两个方面回答,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审题失误,从政治、思想两个角度回答历史背景。(高涛分析)第23题分析本题是关于民族主义的考试,得分均分在

6、10分左右,得分较高。问题:(1)新旧民族主义比较:明确反帝,不能点出。“一以贯之”: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易于第一小问混淆。(2)20世纪初,民族主义思想产生原因,不能针对作者思路,从政治、思想、阶级基础角度做针对性分析。(3)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不会把两句话做浓缩;典型史实论证民族国家的建立不够,有从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材料入手,不切合题意。(4)反对之声基本能达到。但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作用说明的理论层次不够,多举例证:如台湾问题、汶川地震等例证,对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经济安全解释不够。总之:审题不够;提炼信息不全、不准;知识迁移、归纳信息、文字表述能力欠佳。

7、建议:在训练中提高解读、提炼、审题的能力。使解决材料问题内化学生的能力。(朱月辉分析)第24题分析从答题结果看,学生的得分普遍不高。从学生所组织的答案来看,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对选修内容的基础知识缺失。本题侧重于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内容、特点和影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学生在答题中反映了学生没有很好的记忆掌握知识点,例如:俄国落后的根源,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最为关键的核心即落后的农奴制,学生作答为宽泛的政治概念如:俄国处于封建社会或落后的政治制度。2,对一些历史概念混淆不清。俄国改革前是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