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练习】《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

【提高练习】《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

ID:40280719

大小:1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30

【提高练习】《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_第1页
【提高练习】《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_第2页
【提高练习】《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_第3页
资源描述:

《【提高练习】《故都的秋》(语文人教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提高练习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1—4问题。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一定要到北平来?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__________的程度。3、第4自然段中“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是写_________,最后一句“这些深沉的地方”是指_________________。4、第11段“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

2、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其意思是说________。“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的枣子的样子”是_____的颜色。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6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

3、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5、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写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

4、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7、北方的秋雨“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具体表现在哪里?8、“在雨后的斜桥影里”,这是都市闲人站立的背景。这幅背景暗示的内容很多,请说说你的想法?9、课文为什么描写都市闲人?10、与这段文字意境不相吻合的诗句是()A.天凉好个秋。

5、(辛弃疾)B.秋水日潺湲。(王维)C.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D.秋水浅平沙。(赵长卿)参考答案1、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因为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2、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看饱、赏透(或赏玩十足)3、北国之秋的清、静、清闲;指细腻、清闲、落寞。4、正是秋的全盛时期;像橄榄又像鸽蛋淡绿微黄5、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6、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7、“下得奇、下得有味”表现在忽来忽去、“息列索落”;“下得更像样”表现在“一层(阵)秋雨一层

6、(阵)凉”。(解析:此题启示我们把握段内的中心句,将抽象性的词语具体化。)8、“斜桥影里”是桥的影子在夕阳照射下投射的阴影,暗示时近黄昏,夕阳西沉。作者这样写是用日光之暖来反衬天色之冷,夕阳增添了秋天傍晚时的清冷和悲凉。这里是“雨后斜桥”,桥下有河,仿佛能听到秋水潺潺流动,更显得环境的幽静。桥上有树,在萧瑟秋风之中能想象出木叶落纷纷,飘零逐水流。幽静、幽美之景如在眼前。(解析:这是一道补充想象性的题目,要求不仅能读出字面上的东西,而且要能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9、作者写都市闲人,是写他的理想人生。作者不远千里来到故都,目的是要“饱尝”“秋的深味

7、”。在“一椽破屋”他寻到了理想中的秋天,也就是他的都市“桃花源”,在这里他又寻到了向往着的“桃花源”中的人,即都市闲人,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他们无忧无虑的悠闲生活,这样就完整地描绘了他的都市田园生活的理想,“饱尝”了的故都的“秋味”。(解析:在这篇北国秋景的画图里,只有两幅画面出现了人,一是秋晨破屋,一是秋雨斜桥。作者为什么描写这样的两个人物?他们有什么的内在关系,这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10、C。(解析:《故都的秋》全篇笼罩着一种悲凉忧愁的情调,但在这幅画面里却是渗透了一丝的喜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