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认识底和高》(数学北师大五上)

【教学设计】《认识底和高》(数学北师大五上)

ID:40283669

大小:15.48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7-30

【教学设计】《认识底和高》(数学北师大五上)_第1页
【教学设计】《认识底和高》(数学北师大五上)_第2页
【教学设计】《认识底和高》(数学北师大五上)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认识底和高》(数学北师大五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认识底和高》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安徽省阜南县第一小学张俊◆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教科书结合学生熟悉的“限高”情境,引出梯形的高,继而认识梯形的的底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限高”的情境体会高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底和高。【过程与方法目标】会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底和高长度的平行

2、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辨认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梯形的底和高。【教学难点】会画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课前准备相应课件、演示教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标志(课件出示),你们知道这些标志的含义吗?对,这就是“限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底和高。(板书课题:认识底和高)【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什么是“限高”,在哪见过,有什么作用。从而形成对高的初步认识,并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1.出示教材51页情境图,

3、理解“限高”的含义。师:这个桥洞是什么形状的?图中“限高4.5m”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要限高吗?引导学生明确:这个桥洞是梯形的。“限高4.5m”的意思是通过的车辆的高度应低于4.5m。生活中的“限高”起到提示、警示交通安全、避免桥洞受损等作用。2.课件出示问题一(1)认识梯形的高。师:请大家看图,你认为桥洞的高(即梯形的高)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指的是一条垂直线段的长度。(2)画梯形的高。师:请大家在教材中的梯形上再画一条高,画完之后与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画的高是否正确。(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指正)3.

4、解决问题二(1)呈现标有梯形底和高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明确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师:梯形中平行的两条边是梯形的底,其中较短的底是梯形的上底,较长的底是梯形的下底,高指的是上底和下底间的垂直线段。(2)补充变式图形。师:下面这两个图形是梯形吗?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上底和下底。(学生看图,集体交流)(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呈现标有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哪条线段?学生发言后师指出:平行四边形两条平行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两条平行线就是高对应的底。(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师指出: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或

5、对边延长线的垂直线段是这个三角形的高,这条边是三角形的底,三角形有三组对应的底和高。4.解决问题三(1)出示教材51页下面的三种图形。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三种图形的高,你能不能在给定的边上画出这三种图形的高呢?(2)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5.总结:画图形的高,实际上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画高时要用虚线。【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高的画法,在小组中展示、交流、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三、巩固应用完成教材52页“练一练”1、2、3题。四、课堂总结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吗?◆教学反

6、思《认识底和高》《认识底和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基础。 一、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熟悉的“限高”情境,引出梯形的高,让学生身边的情境出发从感性上先来认识梯形的高,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精心设计环节,小步进行教学。 本节课知识点多,零乱。在教学中,我把整节内容进行整合,划分出了三个小块进行教学并及时练习,最后进行综合练习,收到了好的效果。 三、注重使用教材。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

7、句话的作用,我都及时提醒学生认真的去阅读,去理解并阐述意思,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规范性。 小学生对三角板、直尺的使用不够灵活,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多的去关注孩子的使用情况,以便及时改正,使他们有个好的动手习惯和操作习惯。 做的还不够好的: 1.教师扶多放少,其实有了第一步的作梯形的高的基础,后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就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利用知识迁移去获取知识。 2.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容量大,以致目标没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要及时得法,另外教学时要把学习的时空归还给学生。 因此,本

8、节课教师在高的概念的形成后,在画高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三角板怎样摆放等细小动作的指导,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本节课的不足在于练习的设计比较单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够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