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的有效性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的有效性

ID:40287227

大小:3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30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的有效性_第1页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的有效性_第2页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的有效性_第3页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的有效性_第4页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的有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山西省寿阳东关小学张艳芳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课堂提问,做到提问适时、目的明确、难易适当,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和教会学生质疑提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是学生在“发现”和“探究”中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细致的

2、准备,抓住每一课的重点、难点、训练要求等,再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实际,提出相应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备课时应如何设计提问,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如何操作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和广大同行们共同探讨:(一)有效提问抓时机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到学习内容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3、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例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时,出示课题后可以对题发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立刻想到“鞋匠的儿子是谁?”“为什么要用鞋匠的儿子做题目?”“写了鞋匠的儿子几件什么事?”“赞扬了鞋匠的儿子什么精神?”等等。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

4、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学生来说,他们只知道人死后都要进行火化,对于把“心脏带回祖国”疑虑重重。对此,老师可以设问:“肖邦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他姐姐真的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了吗?怎样带回去的?请你查查资料。”一问激起两种观点的激烈辩论:“怎么可能只将伟人的心脏带回国,这是对他的不尊!”;“在19世纪初,只带肖邦的心脏回国满足他的遗愿很正常!”3、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时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

5、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教学《郑成功》一文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同胞带着粮食、海鲜等慰劳郑军官兵,郑成功也赠给他们绸布和烟草表示感谢。设问:“如果你是台湾同胞,你会对郑军官兵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郑成功,你会对台湾同胞说些什么?”(二)有效提问抓内容1、由课题到内容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好,诗歌、话剧、小说也罢都有个画龙点睛的题目。抓住

6、题目发问,牵一而动全文。教学《船长》时,教师可以设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发问:“船长是谁?”“为什么要写这位船长?”“在船上发生了什么事?船长是怎样处理的?结果怎样?”教师启发学生“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2、由客观到主观提问不但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的难度也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所谓客观是指所提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出,也就是再现性问题。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什么《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文中很多词句学生都能找出来:因为可以“学会生存”。因为我们要像鲁

7、滨逊一样做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因为“在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可以磨炼成“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因为我们要学习“创造性劳动。”……所谓主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常常因为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的不同而不一样。如《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师设问:“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说说你的理由?”3、由接受到创造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教师设计提问系统时,必须遵循

8、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如在《鞋匠的儿子》一文的教学中,教者可以设计三组问题,第一组:①鞋匠的儿子是谁?(林肯)②为什么参议员要羞辱他?③他对参议员都说了什么?这是一组记忆型问题,旨在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