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

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

ID:40382818

大小:2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1

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密度》教学设计王欣莉邢台县皇寺中学课题: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材分析:“密度”这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2节,是本章的重点。“密度”是在学习“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作了准备;学好本节更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学情分析: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与密度有关的问题。因此,学生对密度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为什么定义密

2、度以及密度究竟是怎么定义的是没有认识的。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可以使学生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从能力上看,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初步具有了根据现象推理和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但还不熟练,不容易从表面的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3、;2.在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教学用具:天平(配砝码)、体积不同的木块、同体积的铁块、铝块、铜块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导入:我们在生活中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物质的性质有颜色、软硬度,那么物质还有什么特性?点出题目。提问:铁和棉花那个重?引出物体有质量和体积两个层面。二、合作探究引导思考: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

4、么关系?根据物质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分成两类研究。◆探究活动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出示器材:大小不同的木块,托盘天平。引导学生确定体积,演示实验测量木块1的质量。任务分解:学生计算木块1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同时小组1、2分别完成木块2和木块3的测量,之后共同得出3组质量与体积之比。进一步通过图像分析观察总结结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探究活动2: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提问:在上面的探究中,分别计算每个木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如果是铁块或者铝块,这个比值会跟木块的一样吗?学

5、生分组实验探究测量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已知)取得数据,根据学生实验得到的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对于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分析论证:实验证明,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不同的。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一)密度(r)“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进而与学生一起得到密度的定义式、单位,讲解单位的换算,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密度表,总结不同物质密度的一些规律。(1)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个别相同;大多数情况下,固体的密度大

6、于液体,液体的密度大于气体。(2)同种物质在不同的状态时,密度不同。强调注意:(1)质量和密度的区别:质量是物体的特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如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却不变.(2)密度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二)密度知识的应用根据公式计算密度,鉴别物质。出示例题,示范解答。学生完成针对练习。三、反馈检测1.根据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B.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C.物体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同时与体积成反比D.

7、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2、一杯水和一桶水,哪个密度大?3、一块砖的密度是1.5g/cm3,把它平分成两块,每块的密度应是多大?()A、0.75g/cm3B、1.5g/cm3C、3g/cm3四、课堂小结1.实验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间的关系2.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计算五、布置作业:课本P116动手动脑学物理1~3板书设计:第2节密度一、密度(ρ)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ρ=r水=1.0×103kg/m3=1g/cm3二.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