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课程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课程

ID:40388613

大小:1.53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8-01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课程_第1页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课程_第2页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课程_第3页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课程_第4页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课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课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遗传(heredity):子代与亲代之间生物学特征(形态、结构等)的相似性。遗传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其种属得以保存。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之间生物学特征的差异。变异使细菌产生新的变种,变种的新特性靠遗传得以巩固,并使物种得以发展和进化。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分为遗传性变异和非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是细菌的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如基因突变或基因转移和重组。常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逆,可遗传。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易受

2、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可逆,不能遗传。遗传性变异非遗传性变异基因改变+-遗传+-可逆性-+外界环境-+变异幅度个别细胞群体第一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与结构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变异形态结构变异鼠疫耶尔森菌3-6%食盐多形态性陈旧培基物形态与结构变异青霉素、溶菌酶正常形态细菌──────→L型变异抗体或补体(部分或完全失去胞壁)葡萄球菌的L型变异有荚膜的肺炎球菌无荚膜的肺炎球菌细菌形态结构变异形态与结构变异特殊结构的变异炭疽杆菌42-43℃10-20天失去形成芽胞能力,毒性降低变形杆菌(H)失去鞭毛(O)1%石碳酸毒力变异牛型结核分枝杆菌胆汁、

3、甘油、马铃薯培养基13年(230代)卡介苗(毒力减弱)白喉棒状杆菌β棒状噬菌体获得白喉毒素(毒力增强)耐药性变异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为耐药的变异。有些细菌还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痢疾杆菌含链霉素培养基长期培养依链株(耐药菌株)抗原性变异O抗原和H抗原的变异菌落变异在陈旧培养基中长期培养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光滑型菌落(S)粗糙型菌落(R)S型菌落R型菌落细菌菌落形态变异结核杆菌的干燥型菌落第二节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质粒转位因子噬菌体一细菌的染色体(chromosome)细菌的染色体是环状双螺旋DNA长链

4、,上有许多编码细菌生物学性状的基因,是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二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之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大质粒:含几百个基因小质粒:含20-30个基因(一)质粒的基本特征1、有自我复制能力2、编码细菌的一些特殊的性状3、非生命活动所必需,可自行丢失与消除4、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5、分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二)医学上重要的质粒质粒基因可编码很多重要的生物学性状:1、致育质粒(fertilityplasmid,F质粒)2、耐药质粒(resistanceplasmid,R质粒)3、毒力质粒(

5、virulenceplasmid,Vi质粒)4、细菌素质粒:如Col质粒(Colplasmid)编码大肠菌素的质粒三转位因子是存在细菌的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它能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的基因组位置,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基因组中。转位因子四噬菌体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能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噬菌体分布极广,凡是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的噬菌体的存在。(一)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噬菌体有三种形态:蝌蚪形、微球形和丝形,但多数为蝌蚪形。噬菌体细菌细胞噬菌体的特点

6、噬菌体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即某一种噬菌体只难感染某一种微生物,甚至只能感染某一种微生物中的某一型。因此可用来鉴定和分型。噬菌体对理化因素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的繁殖体强,75℃30min灭活。噬菌体能耐受低温和冰冻,但对紫外线和X射线敏感。(二)噬菌体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毒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释

7、放毒性噬菌体的溶菌性周期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周期前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溶菌性周期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释放毒性噬菌体的溶菌周期(一)毒性噬菌体(二)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核酸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传代噬菌体核酸前噬菌体生物合成成熟、释放前噬菌体可偶尔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染色体进入溶菌周期,导致细菌裂解。第三节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一、基因突变1.种类突变(mutation)是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的结构发生了突然而稳定的变化。突变可导致微生物的某些性状发生遗传性变异。2.基因突变的共同特性(1)稀少性:自发突变率10-9~10-6。(2)突

8、变的回复和抑制:未发生突变的原始菌株称为野生株,经突变后性状改变了的菌株称为突变株。(3)突变与选择基因转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