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系统规划的数量方法

绿地系统规划的数量方法

ID:40396919

大小:331.8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8-01

绿地系统规划的数量方法_第1页
绿地系统规划的数量方法_第2页
绿地系统规划的数量方法_第3页
绿地系统规划的数量方法_第4页
绿地系统规划的数量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绿地系统规划的数量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数量研究方法第一节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一、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逐渐趋于相对稳定。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条件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这时,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流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之间,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关系,也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主要是凭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获得最优化协调而实现的,称为生态平衡。第一节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的稳定性、恢复力、成熟性、内稳定

2、和自治力。平衡的生态系统,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相对稳定,系统功能得到发挥,物质和能量的流入、流出协调一致,有机体与环境协调一致,系统保持高度有序状态。生态系统中没有任何组分是持久不变的,生物有生有死、能量有进有出、物质有存有灭,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动态平衡。第一节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二、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主要依靠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人为调节只能作为辅助的手段。负反馈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负反馈是当系统的某种成分开始变化时,其它成分也相应地发生一系列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最终又返回系统、减少开始的那种成为的变化速度和作用。生态系统通过内部负反馈机制进

3、行自调节和自修复,达到自维持和自发展的目的。第一节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生态平衡能够自动调节的界线称为阈值在阈值以内,系统能够通过负反馈作用,校正和调节人类和自然所引起的许多不平衡现象。环境条件改变越出阈值范围,生态负反馈调节就不能在起作用,系统因遭到改变、伤害以致破坏。阈值现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相联系。在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较易保持稳定,阈值越高,系统对外界压力和干扰的抵抗能力也愈大。第二节生态绿地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一、生态绿地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量,都是以化学形式积累的能量。太阳辐射能等外界

4、能量进入生态系统后,不断地从一个营养级转移到另一个营养级。这种能量的转换是单向的,不能逆转。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物质形式的转换而流动,称能流。全球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作的有机物质每年可达1500-2000亿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质里,提供给消费者使用。生物体内需要的营养元素在生物圈里运转不息,从无机环境到有机环境,再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去,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物元素的循环中,植物、腐生植物、空气和水起着重要作用。二、土地承载力与绿地发展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合理投入物质、能量、和

5、劳务后单位面积耕地的产出水平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第二节生态绿地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人口承载力是生态系统自身生产的食物能量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的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际人口承载量会随着交换而发生改变。这种实际供养的人口数称为“人口容量”。有外界食物能量的输入,人口容量可超过人口承载力;反之,小于。地球生物圈基本是一个封闭系统,其人口容量不能超过它的人口承载力。而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口容量高于人口承载力的系统,它必须依赖于从系统输入的食物能量维持。对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规划,应当尽量把其作为封闭系统处理比较好,有利于合理控制城乡

6、人口容量和空间分配,而且有利于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持续自生、平衡发展。人口承载率比(SR)=预测人口/承载力人口第三节生态绿地规划的实用方法一、游憩空间定额法这是城市绿地规划工作中常用的传统方法,来源于50年代前苏联对文化休息公园每个活动场所里游人占地面积的统计结论。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技术法规中,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地总量规划的计算依据:1、人均公共绿地定额指标F=Pf/e(P为节假日城市居民的出游率%,1988年为8%,预计每4年增加1个百分点;f为每个游人在公园中所占有的面积m2/人,市区大型公园取值60,居住区公园取值30,e为周转系数,即高峰时在园游

7、人与全日总游人量之比),计算的结果,就会得出我国城市公共绿地规划定额指标7-11m2/人2、城市绿地的人均规划指标是不低于9m2/人,折合成城市绿地占建设用地指标为8%-15%(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最低60m2,最高120m2),加上其它各类城市用地中的绿化用地比例,就得出城市绿地率为30-40%第三节生态绿地规划的实用方法二、生态因子地图法生态因子地图法也称为“麦克哈格法”,简称“地图法”或“地图重叠法”地图法基本原理:用一系列画在透明胶片上的生态因子地图,进行多层次的单因素分析,然后针对具体的规划目标,通过地图的重叠,找出对有关生态因子干扰最小的区

8、域。在运用地图重叠分析的过程中,也就对有关的生态因子进行了筛选和评价,使得规划师能够综合考虑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