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

ID:40406760

大小:4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曹恩琴课题名称《荷塘月色》科 目语文年级高一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学习者分析所授课班级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于鉴赏优美散文,他们的能力较差,积累较少,授课时教师需要详细分析,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2

2、、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2、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3、“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4、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教学资源1、每位同学准备同步练习册;2、教师准备需要的教具;教学活动过程:一、导入课题朱自清,以他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春》中生

3、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背影》中至诚至真的人间亲情,永驻于我们美好的记忆,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带来的一篇融入自身情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

4、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三、感知课文:(一)我们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文章: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逐渐理清文章结构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2、画出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2)学生相互交流。(3)展示成果:情感基调的句子:文章开头第一句,是全文的题眼。结合描写作者行踪和心情的句子,总结: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教师引导分析:文章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内、外结

5、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3、讨论: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师生共同探讨完成)板书:1)、行踪与情感紧密相连:缘情写景;2)、荷塘:素淡朦胧,宁静幽寂——花:零星的香:缕缕的风:微微的月:淡淡的---“恰倒好处”,作者的追求,寄情于景;3)、宁静只是片刻,触景生情4、引导学生将以上三个问题联系起来,理解当时的景色如何吻合了作者的心境,作者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引导分析

6、,明确: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四、重点分析文章第4-6自然段。1、学生再读课文第四段思考: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2、小组交流。3、展示成果: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板书设计:田田(多,密)荷叶亭亭(美)层层(层次)静态美零星点缀(少)荷塘荷花袅娜羞涩(姿态)明珠星星美人(光,色)荷香缕缕歌声(隐约细微)荷波闪电(快)动态美流水脉脉(深情)凝碧(色)静态美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抓可

7、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补充:分析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文本展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分析: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 (作用于人的听觉)4、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进行赏析教师引导赏析:(1)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

8、“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