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计算重难点突破专题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计算重难点突破专题教学设计

ID:40432307

大小:17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2

机械效率计算重难点突破专题教学设计_第1页
机械效率计算重难点突破专题教学设计_第2页
机械效率计算重难点突破专题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机械效率计算重难点突破专题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初三物理机械效率计算重难点突破专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正确找出各种情境中的有用功,总功2.会准确计算出机械效率教学重点: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三种基本简单机械题型中的有用功,总功,并会分析组合机械的机械效率教学难点:会分析组合机械的机械效率如何求解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课程引入:教师引入说:机械效率计算在中考中是十分重要的,所占分值较多,倒数第二道力学计算题考计算机械效率的几率很大。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计算主要是三大类型:用滑轮组竖直提升物体,用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用斜面提高物体,计算机械效率的公式

2、是η=W有/W总也就是说找到W有和W总代入公式计算即可,下面我们来分别分析和练习这三种模型的有用功,总功及机械效率如何计算:二,教学过程:1.①用滑轮组在空气中竖直提升物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情况下哪个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的那个拉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由于物体被匀速提升,所以拉力等于物重,此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上升的距离即:W有=F拉×S=Gh,总功是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做的功,等于绳子自由端拉力乘以此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即W总=F×S绳=F×nh,最后代入机械效率公式

3、计算即可。②用滑轮组在液体中竖直提升物体课件展示例题,要求学生把计算过程写下来,学生边做教师边巡视,并找学生在黑板上边讲边板演,给做对的同学加分。(用时8分钟)例1:人们利用上图所示的滑轮组将浸没在河底的实心物体A打捞上来,物体A的密度为9.0X103kg/m3,体积为100dm3,在5000N的拉力F作用下,物体A在2S内匀速竖直上升2m(物体未露出水面),不计水的阻力,g=10N/kg,求:(1)物体A受的浮力;(2)拉力F做功的功率;(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用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情况下哪个力做的

4、功是有用功,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的那个拉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由于物体被匀速直线拉动,所以拉力等于摩擦力,此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水平移动的的距离即:W有=F拉×S=fS物,总功是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做的功,等于绳子自由端拉力乘以此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即W总=F×S绳=F×nS物。最后代入机械效率公式计算即可。课件出示对应例题要求学生写解题过程,(用时6分钟),学生边做教师边巡视,然后请学生讲解,给做对的学生加分。.例2:在一次车辆故障处置过程中,拖车所用装置简化如图.为了尽快疏通道路,交警

5、只用了30s的时间,指挥拖车在水平路面上将质量是1.5t的故障车匀速拖离了现场.若故障车被拖离的速度是6m/s,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是500N,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80%.求:(1)故障车在30s内通过的路程;(2)拉力F在30s内所做的功;(3)故障车在被拖离过程中受到的阻力.3.用斜面提升物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有用功是什么,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工作目的是:提升物体,所以克服物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即:W有=Gh,总功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动力做的功,即W总=F×S。最后代入机械效率公式计算即可。课件展示例题,要求学

6、生写下计算过程,(用时6分钟),学生边做教师边巡视,然后让学生自己讲述做题过程,给做对学生加分。例3:如上图所示,斜面长S=10m,高h=4m.用沿斜面方向的推力F,将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由斜面底端A匀速推到顶端B.运动过程中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100J的功.求:(1)运动过程中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2)斜面的机械效率;(3)推力F的大小.4.组合机械的机械效率计算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简单机械组合起来成为组合机械,如何来求解机械效率?以一道例题为例,来一起分析一下,课件展示例题,同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小组派代

7、表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评价,给回答好的组加分。(用时8分钟)例4:.如图所示,小明利用此装置将物体运到斜面顶端的车上。已知斜面长5m,高2m,绳端拉力F为500N,物体重为1500N,小明用5S,将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动滑轮对物体的拉力为900N,求:(1)有用功是多少?(2)绳端拉力做功的功率?(3)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及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优点:本节课分别分析了计算机械效率的三类四种典型题型的有用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的求法,学生以往对这部分计算感觉难懂易错,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分析

8、实际问题中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弄混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机械效率的求法使学生分清楚了哪个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能够思路清晰并准确的计算出机械效率。整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让学生亲自动笔写,使知识落到了实处,并且让学生板书,规范了做题格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