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尘条件与应用

物体的浮尘条件与应用

ID:40434157

大小:23.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2

物体的浮尘条件与应用_第1页
物体的浮尘条件与应用_第2页
物体的浮尘条件与应用_第3页
物体的浮尘条件与应用_第4页
物体的浮尘条件与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体的浮尘条件与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的现象,寻求使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方法。 2、探究、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经历探究物体浮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4、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引入: 师:将一乒乓球浸没于水中,松手,乒乓球会怎么样? 生:上浮。 师:很好。乒乓球往上运动的过程称作上浮,最后物体静止在水面上,称作漂浮。 师:大家

2、在看,将一重物浸没在水中,松手,该重物会怎么样? 生:下沉。 师:把重物往下运动最终静止在水底的这一过程称作下沉。那么,大家通过浮力的学习,应该知道上浮的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 生:2个,重力和浮力。 师:那么下沉的物体呢?生:也受2个力的作用。 师:乒乓球和重物都受到重力和浮力,那么为什么一个会上浮?一个会下沉? 生:上浮时是重力小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 师:有同学说上浮时是重力大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小于浮力,如果我们想证明,应该怎么做? 生:测量。 师:对,我们可以测量出重力和浮力,然后进行比较。

3、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师:我给同学们提供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天平、量筒、溢水杯、玻璃瓶配重物、水…… 你能想到几种方法测出或计算出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呢? 生:①可以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②可以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然后根据G=mg求出物体的重力。 ……师:那么你又有几种方法测出浮力的大小? 生: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将物体浸入水中,测出拉力;②用溢水杯,再测出溢出水的体积。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③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V1,在将重物放入水中,记下此时液面到达的刻度V2,V

4、2–V1=V排,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 师:很好!大家的想法很多也很正确。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重力、浮力。我们首先研究下沉。(出示石块)你选择哪种方法测出重力、浮力? 生:我选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和浮力。(简单) 师:很好!下面大家动手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一当中。 表格一:物体的状态重力/N浮力/N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下沉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实验的数据:重力多大、浮力多大?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师:通过同学们的数据,你能总结出物体下沉时的条件吗? 生:当重力大

5、于浮力时,下沉。 师:下面我们接着探究,(出示玻璃瓶)如何测出它的重力?那又如何测出它的浮力呢?还能不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呢? 生:不能。 师:这时候你又会选择如何测浮力呢? 生: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V1,在将重物放入水中,记下此时液面到达的刻度V2,V2–V1=V排,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力。 师:(教师演示)漂浮很简单,那要测玻璃瓶上浮时的V排,而且要浸没,怎么测量呢? 生:用针或者笔尖将瓶子按入水底。 师:再提醒大家一点,为了测量重力更加准确,在每次测重力时都要把瓶子擦干净。下面大家开始实验,并

6、把实验数据记入学案的表格二中物体的状态重力/N浮力/N重力和浮力的关系V1/mlV2/ml浮力/N上浮(浸没)     漂浮     学生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实验的数据:重力多大、浮力多大?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 师:通过同学们的数据,你能总结出物体上浮、漂浮的条件吗? 生: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上浮;重力等于浮力,物体漂浮。 师:物体在液体当中,除了上浮、漂浮和下沉之外,还有别的浮沉情况吗? 演示实验:鸡蛋悬浮于盐水中 师:现在鸡蛋浮在水面上没有?沉到水底没有? 生:没有。 师:现在鸡蛋悬在

7、液体当中,称作悬浮。请问鸡蛋此时的重力和浮力关系如何? 学生:相等。 归纳总结: 当物体浸没时:如G>F浮,则物体下沉。 如G

8、,甲、乙、丙三球静止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是F甲、F乙、F丙,则: (1)若三球体积相等,则它们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2)若三球质量相等,则它们的浮力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4、把重5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水中,如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漂浮,F浮=6N B.物体悬浮,F浮=5N C.物体漂浮,F浮=5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