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绪的《春怨》为何不朽?

金昌绪的《春怨》为何不朽?

ID:40503535

大小:3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3

金昌绪的《春怨》为何不朽?_第1页
金昌绪的《春怨》为何不朽?_第2页
金昌绪的《春怨》为何不朽?_第3页
金昌绪的《春怨》为何不朽?_第4页
金昌绪的《春怨》为何不朽?_第5页
资源描述:

《金昌绪的《春怨》为何不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金昌绪的《春怨》为何不朽?2《春怨》不朽的原因:喜剧性的抒情乾隆皇帝写了几万首诗,虽然首首中规中矩,然而,没有一首为后人传诵,更无入经典者。而唐诗人金昌绪的只留下一首《春怨》却千年来脍炙人口。全诗如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这么二十个字的诗,到了几百年后的宋代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南宋初韩驹谓金昌绪的《春怨》可为作诗“标准”。后来曾季狸亦盛赞此说道:“古人作诗规模,全在此矣。”“皆此机杼也”。这是有点令人惊讶的。金氏这首诗,在唐诗中虽有特色,然而很难列入最高水准的一类。不管是以钟嵘还是司

2、空图的办法来品类,只能算是中上品。唐诗天宇,星汉灿烂,大家辈出,要论作诗“法式”,哪会轮到身世都不可考的金昌绪!洪迈曾按这种“法式”去解读杜甫的诗,发现其大量绝句的法式不是这样的。其五言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七言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显然和金昌绪的《春怨》在结构上并不是一个模式。杜诗的格局,是前两句和后两句可分别为独立的画面;而金昌绪的格局则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前两句是结果(打黄莺,不让啼),后两句是原因(啼醒了,与夫君欢会的美梦不能

3、继续)。宋人究竟看中了金诗的什么呢?韩驹说得很明白:“从首至尾,语辄联属,如有理词状。”张端义也认为:“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此诗即“一句一接,未尝间断。”两人说法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首尾连贯为一个整体;第二,其间有“理词”的逻辑性。宋人把这首诗推崇为“标准”、“机抒”,就是因为这种结构便于说理。这话似乎说过了头,混淆了抒情与说理的界限,其实一些崇尚理学的人就是这样实践的。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四个诗句,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更重要的

4、是其中因果逻辑是双重的。第一重,为什么田中水总是那么清呢?因为有源头活水。第二重,带着隐喻性质,为什么人的心灵总是那么清新呢?因为总是在读书。这好像有点创造性的发挥,但这个发挥,与其说属于诗情还不如说是理性的议论。这种写法,正是严羽所极力反对的,“以议论为诗”。事实上,他们推崇的“理词”逻辑结构,和金昌绪诗中的内在逻辑根本不同。在金诗那里,虽然前后承接连贯,逻辑性质则是抒情的,并不是理性的。从理性来分析前后因果关系,是不能成立的。少妇因为不到辽西欢会这个结果,就把黄莺啼叫当做原因来消除,这本是不合逻辑的,是无理

5、的,也是无效的、不实用的。但是,对于诗来说,情感的审美逻辑的特点恰恰在于无理,这在中国古典诗话中叫做“无理而妙”“入痴而妙”,因为无理,才生动地表现了少妇天真情感的瞬间激发。从这里,聪明的读者可能悟出唐诗与宋诗的某种不同。宋诗往往偏于理,其最不济者用王夫之的话来说,不是诗人之理,而是“经生”之理,也就是实用之理。而唐诗的主流则不同,抒情之逻辑以超越实用理性逻辑为生命。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自古征战几人回。出征之际,正饮美酒,而军乐紧催,军令如山,如不遵从,则军法从事。但是,这位抒情主人

6、公却不但继续饮酒,而且还要痛饮到爛醉如泥。从实用理性逻辑来说,后果是很严重的,但是,抒情主人公却无所谓,哪怕一醉累月,到了沙场还不醒来,死在战场上,这一醉,这一暂短的率性,瞬间的欢乐也是值得的。这里贯穿在其间的逻辑是非理性的,也就是极端的情绪性的。笼统地把《春怨》推崇为作诗的模式,自然引起了批评,(清)黄生就说,这种“一意到底”的诗,“但为绝句中之一格”。宋人如此以偏概全“主此为式”的原因:“盖不欲使意思散缓耳。”也就是为了理性的逻辑更为紧密而已。其实仅就唐诗绝句而言,这种“一意到底”的模式,并不是成就最高的一

7、类。唐诗绝句中最佳的杰作,恰恰不是一气直线到底,而是中间有转折的作品。按元人杨载《诗法家数》的说法,一首绝句大致分为前面两句和后面两句,前两句是起承,第三句则是转,最为关键的“转”能变得好,第四句则是顺流而下了。他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应,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例如孟浩然《春晓》:

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闭着眼睛感受春日的到来,本来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可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突然想到春日之到来,竟是春光消逝、鲜花凋零的结果。这种一刹那的从迎春到惜春的转折,便成就了这首诗的不朽。又如杜牧的《清明》诗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雨纷纷的阴郁,到欲断魂的焦虑,一变为鲜明的杏花村远景,二变为豁然开朗的心情,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