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鱼的繁殖公式[专业版]

孔雀鱼的繁殖公式[专业版]

ID:40556519

大小:4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4

孔雀鱼的繁殖公式[专业版]_第1页
孔雀鱼的繁殖公式[专业版]_第2页
孔雀鱼的繁殖公式[专业版]_第3页
孔雀鱼的繁殖公式[专业版]_第4页
孔雀鱼的繁殖公式[专业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雀鱼的繁殖公式[专业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孔雀鱼繁殖公式【专业版】(台湾一高手所写,名字忘记了--)前言:  虽然孔雀鱼在台湾水族已经跃升为主角,并且引起贸易进口商极度的兴趣,无视于孔雀鱼的品质优劣与否,大量引入欧洲、日本孔雀爱好家或俱乐部的孔雀鱼,但是台湾孔雀鱼爱好者,甚至是进口商和贩卖者却对孔雀鱼的基本知识及观念的认识非常贫乏,因此常常发生把观赏用的孔雀鱼当作经过系统维持或品种稳定的孔雀鱼来贩售,因而误导刚入门的孔雀鱼爱好者的观念。基因衰败或基因不明的观赏孔雀鱼,和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作系统维持的孔雀鱼其价值和目的本来就是绝然不同的,唯一相同的可能只有名字(都是叫作孔雀鱼),这个月特别公开AF-JAPAN作

2、孔雀鱼的公式,其最终目的是,希望让台湾孔雀鱼爱好者能正确清楚地了解纯系孔雀鱼。  现在台湾国内除了“AF-JAPAN”100多种孔雀鱼之外,其它系统的*系孔雀,东南亚及德国的孔雀都陆续被引进台湾,AFJAPAN的孔雀鱼几乎都是利用基本品系(带限性遗传基因,显性遗传基因的品种)和衍生种所作出,这个月我们就如何用基本品种创作出洐生种来进行解说。  要做出孔雀鱼的衍生种,并不是[A+B=AB]或[AB-A=B]如此单纯,必须先了解用于交配的孔雀鱼是带何种类型的基因,否则即使作出外型出众的鱼也是无法固定下来。以下列出目前在台湾市场贩售,且循正统方式作出,属于固定品种的遗传基因

3、类型。  基本品种A-I---(带限性遗传基因的品种)---能影响身体色泽的表现  蛇王(蕾丝蛇王)[XYC][XLYC](C:COBRA)(L:LACE)  古老品系[XY(OF)](OF:OLDFASHION)  维也纳绿宝石[XY(VE)](VE:VIENNAEMERALD)  白金(黄白金、红白金=珊瑚)[XYP][XY(CO)](P:PLATINUM)(C0:CORAL)  金属(全金属)[XYM](M:METAL)  日本蓝[XYJ](J:JAPANBLUE)  基本品种A-Ⅱ---(带限性遗传基因的品种)---能影响身体色泽的表现  美社莎异数体[XLY

4、PYC]  美社莎正常体[XYPC]  珊瑚美社莎正常体[XY(CO)C]  银河异数体[XCYPYC]  银河正常体[XCYPC]  白金日本蓝异数体[XYPYJ]  圣塔玛莉亚蛇王正常体[XY(SM)C](SM:SANTAMARIA)  金属蛇王正常体[XYMC]  基本品种B-Ⅰ---(带显性基因的品种)----特别对尾鳍的表现有影响  马赛克  草尾  德系黄尾礼服(黄白尾)  素色尾  伴性遗传基因C-I  礼服[XT](T:TUXDEO)  素色尾[XS](S:SOLID)  蕾丝[XL]  体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D-I----(体色以外的遗传基因)  马特

5、利=[mm](m:material)  体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E-I---(体色遗体基因)  白子[aa](a:albino)  真红眼[rr](r:realredeye)  黄化种[gg](g:golden)  蓝化种[bb](b:blue)  粉红[pp](p:pink)  虎斑[tt](t:tiger)  白化种[ggbb]  虎斑白化种双重隐性同质接合体[bbtt]  虎斑粉红双重隐性同质接合体[pptt]  白子粉红双重隐性同质接合体[aapp]  白子超白双重隐性同质接合体[aabb]  白子超白三重隐性同质接合体[aabbgg]  真红眼白子超白双重隐性同

6、质接合体[bbrr]  真红眼白子超白三重隐性同质接合体[bbggrr]  孔雀鱼的品种及衍生种是根据上述6种遗传基因的组合所做出,如果再加上长鳍型,则可以做出上千种基因组合的孔雀鱼。  1.限性遗传基因×显性遗传基因=[A]×[B] 如:美社莎马赛克等  2.限性遗传基因×伴性遗传基因=[A]×[C] 如:白金德系黄尾礼服等  3.隐性遗传基因×限性遗传基因×显性遗传基因=[E]×[A]×[B]如:白子美社莎草尾等  4.隐性遗传基因×限性遗传基因×伴性遗传基因=[E]×[A]×[C]如:真红眼*本蓝红尾礼服等  5.1、2、3、4的组合再加上体色以外的隐性遗传基因

7、[D]如:白子马特利蛇王黄尾  要做出孔雀鱼的衍生种,一般的方式都是利用公鱼的限性遗传基因再配合母鱼的隐性、显性、伴性遗传基因,所以若能明确了解用于做出衍生种的公母鱼个体带的限性、伴性、隐性、显性遗传基因到底位于体染色体或性染色体的XY那一方,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固定衍生种。  若要作出系统固定的衍生种孔雀鱼,必须以带限性或显性遗传基因的公鱼为基准重复交配,若要更进一步让作出的衍生种孔雀鱼品种安定(体态优美)及固定,就必须重复淘汰同胎母鱼3~4次,并且要重复用与亲代母鱼同一品种的母鱼来当种鱼。  PA(公)×B(母)=F1F1(公)×B(母)=F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