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文化与科普

昆虫文化与科普

ID:40602717

大小:21.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4

昆虫文化与科普_第1页
昆虫文化与科普_第2页
昆虫文化与科普_第3页
资源描述:

《昆虫文化与科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昆虫文化与科普关键词:昆虫,科普,昆虫文化,审美,生态,人文摘要:昆虫是迄今地球上最古老也是繁盛的动物类群,千百年来,人类与昆虫历经无数的“恩恩怨怨”与“爱恨情仇”,昆虫文化就借此生发并渗透到语言、艺术、神话、宗教等各个层面。我国昆虫文化源远流长,虫旁之字达三百多个,以虫旁字为姓者四十多个,以虫为地名者二百多个,昆虫诗歌一万多篇,与昆虫有关的民间节日一百多个……蝉、蝶、蚕、蟋蟀、蜜蜂等经典昆虫意象早己超越了原本的生物学含义,成为民族历史记忆、意识与文化的载体。昆虫文化无疑蕴含着丰富的科普教化资源,本文旨在评析昆

2、虫文化的科普价值,反思当代科普的现状,探讨现代科普价值取向。1昆虫文化的科学意蕴1.1季候之象昆虫作为时令象征由来己久,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就有“惊蛰”:春雷惊醒冬眠的虫子,意味着大地回春。古往今来,经典昆虫文化不仅寄托了人们深切的感动与感知,并且蕴含深刻的科学道理。譬如“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虫声紧促透过绿色窗纱,报告春天来临;夏天是属于蝉的,所“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而蟋蟀的鸣叫总能激起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绪,象形汉字“秋

3、”就来自“蟋蟀”的变形。“轮将秋动虫先觉,换得更深鸟更催”。从科学意义上:昆虫是变温动物,对气候变化有着天然敏锐的感知。科学家通过建立一个公共监控系统、跟踪昆虫生活史来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评估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新的研究己经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对昆虫有着深远的影响,热带昆虫而不是北极熊,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而灭绝的第一批物种之一。1.2繁殖之喻在《诗经》中就有对螽斯多子多孙的赞叹:“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故宫有“螽斯”门,说明人们

4、自古对昆虫的高繁殖能力具有充分认识。昆虫具备高超的繁育能力,是典型“R”——繁殖生存对策。昆虫的个体生命虽然脆弱,但群体生命十分旺盛,以旺盛的繁殖能力来应对不利环境,高繁殖率与种群的变异是昆虫应对农药等外在选择压力的“独门秘籍”。1.3害虫之谓人们对昆虫最普遍的认知是“害虫”。“害虫”或是与人争食,或是传播疾病,千百年来,人虫之间总有无硝烟的战争,蝗虫、苍蝇、跳蚤、蚊子等害虫都曾经给人类带来重大的灾难,甚至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在中西方语境中,蝗虫、苍蝇、跳蚤都是灾祸与贪婪的象征。然而,人类试图以化学农药“

5、制服”害虫,却不曾料想农药污染也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危害。这提示我们,对于害虫,预防总是应重于扑灭,必须从昆虫与环境关系中找到人类对害虫的控制之道。1.4生态之思“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战国时期《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物种相生相克的朴素认识。殊不知,昆虫对地球生态系统能量转化与物质循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大多数昆虫在常态下是人类的朋友。许多看似“卑微”的昆虫实则拥有让人类望尘莫及的高超生存能

6、力;看似“柔弱”的萤火虫业已成为生态“标志性昆虫,如果萤火虫消亡,则说明生态环境堪忧;看似“龌龊”的蜣螂(屎壳郎)实际上是生态系统的“无名英雄”,它们默默担当着“田野清道夫”,承担着为植物传粉与转运种子、控制有害生物的多重角色。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只能活上四年,没有授粉就没有植物,没有植物也就没有动物、就没有人。按照生态平衡原理,推而广之,地球上每一个物种包括人类都仅仅是生物链中一个环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2昆虫文化的人文意蕴2.1民族记忆与情感认同非物质文化

7、遗产如神话传说、民俗、地域图腾无疑是探寻古老的文明的重要路径。现如今,我国许多古老的昆虫文化资源如昆虫民俗节日、神话传说等大都迷失在商品大潮中。然而,众多的昆虫节日、昆虫图腾与昆虫神话表现了人类精神发育的共同轨迹,无疑是感知民族记忆、情感认同与文化心理的窗口。据考证,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龙”就是蚕的变形。鹿角、蛇身、鹰爪、麒麟头——“龙”实际上是多图腾融合的产物,中华文明的恢弘大度与涵容互摄可见一斑;丰富多彩的昆虫民俗与诸多昆虫崇拜如“刘猛将军”、“蚕神”等表达了先民朴素的自然观;而“梁祝化蝶”对蝴蝶羽化登仙

8、的推崇与古代尚蝉习俗都生动表现出中国道家的文化色彩。2.2“蝉”有“禅”味,高级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海洋中,经典虫意象总能穿越古今,历久弥新,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如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个恬静、安适、生机盎然的境界呼之欲出;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刻画出宁静、祥和、其乐融融的境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