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

ID:40638817

大小:2.25 MB

页数:77页

时间:2019-08-05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_第1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_第2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_第3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_第4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一、前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二、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三、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1一、前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历史上的采集、守猎阶段是前文明时代人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人类使用的是简单的石器工具,对自然界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低水平的劳动也带来环境问题。2人类史已有300多万年,人类的远古时代是蒙昧和野蛮的。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石器是人类最古老的工具。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人类采集、狩猎、迁徙的生活得以维持200多万年3历史的足迹:元谋人遗址出土的石尖状器、刮削器4

2、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5兴隆洼遗址出土石锄形器——说明当时的农业情况6二里头遗址出土石钺7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骨鱼鳔——说明当时的渔业情况8前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过度的采集和狩猎造成食物连环缺损古人群靠不断迁徙、采集、狩猎维持200多万年选择新的生存方式—原始农业(公元前1万年左右,距今1.2万年前)9前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人类活动受控于自然,实际上是人屈服于自然原始农业的产生缓和了原始采集业后期出现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定居10二、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质农业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农业文明时

3、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111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公元前5000年,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经营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中华文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结构都是围绕农业,在农业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价值观,思想和道德文化,语言文字,艺术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在农业生产中,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盲目地干预自然13安阳大司空村殷墓出土石俎14殷墟妇好墓出土石牛15二里头遗址出土鸭形陶器16陶圈——养猪、养牛、养鸭说明了当时的农牧生活17古代的衣食住行:茶碾18木车复原模型19马车20陶仓21陶井22灶23釭灯24安阳大司空村殷墓出土铜斝三、铜铁的应用25铜剑南越王墓铁匕首满城

4、汉墓26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鼎27刀币五株钱范28秦陵兵马俑返回29(二)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农业中。在农业生产中,古代中国人民主张严格地顺应自然,反对盲目地干预自然。《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篇》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只有“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才能“风雨时,五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30《礼记》中说;“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秀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31与由于日月运动所导致的四季变化相对应,作物

5、生长发育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周期。《管子》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32对天人合一的阐释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最高的人生境界。天人合一在道家哲学中首先是指自然界与人的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哲学中起源于孟子“知性则知天”的学说,肯定人性与天道是统一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3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西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其主要意义在于肯定人类是天

6、地即自然的产物。34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自然界与人类遵循同一规律张载在《正蒙参两篇》说:“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的规律就是性命之理,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353、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程颐说:“道与性一也。”认为天道、地道、人道具有同一性,其内容就是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364、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与和谐《易传》提出,“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7、”为理想境界。意思是调整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达到完满的成就。张载、程颐也接受这种观点。37天人合一最基本的涵义就是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视天地人为一体,强调和追求天地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和谐性,承认人与天地万物具有不可分割的意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的命题是基本正确的,它对当代生态哲学价值论的确立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38中国哲学中的天人交相胜观点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提出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命题,认为自然界有其客观的必然规律,与人间的治乱祸福并无联系。提出了“制天命而

8、用之”的改造自然的主张。39刘禹锡提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