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淌度质谱IMMS

离子淌度质谱IMMS

ID:40645728

大小:22.2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5

离子淌度质谱IMMS_第1页
离子淌度质谱IMMS_第2页
离子淌度质谱IMMS_第3页
离子淌度质谱IMMS_第4页
资源描述:

《离子淌度质谱IMMS》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离子淌度质谱离子淌度质谱是离子淌度分离与质谱联用的一种新型二维质谱分析技术,离子淌度分离原理是基于离子在飘移管中与缓冲气体碰撞时的碰撞截面不同,离子可按大小和形状进行分离。经过30多年的发展,离子淌度质谱已配有多种最新的离子源及质量分析器,理论研究也日渐成熟,并在蛋白质、多肽及复杂化合物异构体分析方面越发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重要分析工具。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各种软电离技术相继问世,质谱(massspectrometry,MS)的应用拓展到对高极性、难挥发和热不稳定的生物大分子的分析研究,发展成为生物质谱,并迅速成为现代

2、分析化学最前沿的领域之一。离子淌度质谱(ionmobilitymassspectrometry,IMMS)是离子淌度光谱(ionmobilityspectrometry,IMS)技术与质谱的联用。是一种新型的二维分离质谱技术。IMS技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其具有多样性的分析能力、良好的检测限及实时的检测能力,在当时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但由于IMS分辨率较低且不能给出离子质量信息,加之当时人们对离子组成的重要性缺乏理解,因此在1976年以后,有关离子淌度的研究逐渐减少。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以MALDI和ESI为代表的各种软电离方

3、法应用以来,IMS在化合物异构体分离方面具有的独到优势才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继推出了配备各种新型离子源的IMS—MS联用技术,精确的离子几何形状和淌度计算方法得到飞速发展,IMMS技术有了实质性进展。目前,IMMS已经用来检测化学战剂、爆炸物、环境污染、麻醉剂、半导体及生物大分子(如肽和蛋白质类),并显示出其强大的分析能力。1原理与仪器组成1.1IMMS基本原理离子淌度(ionmobility,IM),又称离子迁移率,是指在电场强度为1V/m或电场力为1N时正离子或负离子的运动速度,单位为m/V。在IMS中,离子受电场力加速的作用向前运动,

4、运动中又与飘移区缓冲气体分子发生碰撞产生阻力使速度降低。碰撞过程中离子失去的动能可转化为内能使离子温度升高,再次的碰撞又可将升高的内能传递给气体分子,回复到系统温度。因此,离子在运动过程中温度和速度并不保持恒定。离子之间、离子与缓冲气体之间也可能存在着静电引力与库仑斥力,决定了离子在飘移区的运动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只能由其平均速度(即离子淌度)或离子通过飘移区的时间td来计量。这种分离过程与色谱的分离过程类似,因此IMS在早期又被称为等离子体色谱(plasmachromatography,Pc)。为了使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测量值能够相互比较,在实际

5、应用中通常将离子淌度转换为折合离子淌度(reducedionmobility,),即在温度为273K,压力为760Tort的条件下的离子淌度,离子的大小和形状可用离子与缓冲气体发生碰撞时的平均可用截面即碰撞截面(collisionCrosssection,n)来衡量。由上述可知,离子淌度分离主要是基于离子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对于用常规质谱方法不能区分的异构体或复合物等分析,这种分离手段具有独特优势。离子按淌度预分离后,再通过每一组分质荷比求得质量数,便可获得离子淌度质谱二维图谱或三维图谱(图1)。1.2仪器组成离子淌度质谱仪与常规质谱仪的主要

6、区别在于前者在离子源和质量分析器之间增加了一个离子飘移管。离子飘移管通常由不导电的高纯度氧化铝制成,中间镶嵌若干不锈钢环,不锈钢环之间以高温电阻相连,两端不锈钢环之间施加驱动离子前进的电场。质量分析器可采用四极质量分析器或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由于四极分析器扫描离子费时较长,现在IMMS分析器多为飞行时间质谱(TOF—MS)。仪器中飘移管部分通以缓冲气体,质量分析器部分采用高真空,二者之间配以由锥体和离子透镜组成的接口。典型的离子淌度质谱的组成见图2。由于离子在飘移管中通过的时间为毫秒级,在飞行管中通过时间为微秒级,在下一组分到来前有充足的时间

7、求得离子的质量数,因此对每一组分可在一次实验中同时求得淌度和质量数,整个实验可在1min内完成。有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离子信息,可在飘移管前和(或)后串联使用几种质量分析器,如离子阱或四极滤质器等。2离子淌度理论的研究进展2.1缓冲气体对碰撞截面的影响IMS区分离子是通过与缓冲气体分子碰撞过程而实现的,缓冲气体的种类直接影响分离过程。氮气和氦气是最常用的两种气体,氮气一般用于常规分析,氦气常用于结构分析。其他气体还有二氧化碳、六氟化硫、氨和四氟化碳。使用不同缓冲气体的理论研究在1975年之后便很少,即使是现在也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在实际应

8、用中,使用不同的气体对获得良好的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相当重要。离子的碰撞截面不仅与缓冲气体的质量数有关,而且取决于缓冲气体极化率的大小。Matz等研究6种苯丙胺(安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