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

ID:40664348

大小:4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5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_第1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_第2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_第3页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_第4页
资源描述: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参评教学设计《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石家庄市第九中学张琪课标要求: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学情分析:中考复习课堂中,学生经常面临对知识点的直接回忆、知识网络图的直接灌输以及各类相关题型的机械训练等情况,以上情况的存在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复习、被动记忆,并且课堂沉闷,学生感受不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复习效果不佳。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基本知识,

2、但这一专题中还涵盖了碳酸、碳酸盐、有机化合物等含碳化合物,学习时间分散,前后跨度大,知识点碎、反应转化多,学生不容易形成知识网络。本节课从新的视角重现相关知识点,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最终形成以二氧化碳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思路,从而完成复习目标。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记住CO、CO2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通过解决CO、CO2的鉴别及除杂问题,理解二者化学性质的区别,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归纳和总结CO、CO2的化学性质,初步学习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体会复习元素化合物

3、知识的思路,感受小组合作的意义。教学重点:CO、CO2化学性质。总结鉴别、除杂题的思路教学难点:CO、CO2化学性质知识网络的构建方法环节一导入新课环节二自主梳理环节三知识反馈环节四构建网络环节五拓展提升展示含C物质的化学式。独立回忆CO、CO2的物理性质展示CO和CO2两瓶气体,因为外观相同,两者就像“孪生兄弟”一样远观相同,近看不同。两瓶气体弄混了,如何区分?独立回忆CO、CO2的化学性质对比CO、CO2的化学性质,总结鉴别题以及除杂问题的思路。碳的家族太庞大,绘制C家族的“人物”关系示意图帮助记忆。利用知识网络图

4、,练习中考关于C的推断题。明确复习目标在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复习,理解两者性质的不同,初步体会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思路。学以致用,通过不同种类的习题,让学生学会应用两者化学性质的不同来解决不同的问题。通过组内互助、组间展示及互助完善,使学生初步学习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围绕主干知识、重难点,检测学生的复习效果。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教与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入课题(1min)展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钙、碳酸钠的化学式。其实碳和氧组成了我们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质,他们也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这节课

5、来复习一下碳以及碳的氧化物。回忆含C的物质导入主题自主梳理(14min)【引导】在C的家族当中,我们首先来看CO和CO2两种物质,有人说,二者就像孪生兄弟一样,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活动一】回顾CO和CO2的物理性质【展示】两瓶没有贴标签的CO和CO2【引导】今天老师也把这两兄弟请到了咱们的课堂上,可是,我现在有点分不清他们俩谁是谁了,你能帮我区分吗?【活动二】回顾CO和CO2的化学性质自学、独立思考、填写学案提出问题、引导知识反馈(3min)1.CO和CO2性质的对比2.除杂问题3.鉴别问题解决问题点拨方法构建知

6、识网络(15min)碳家族太庞大了,请同学们帮助老师绘制一张碳家族的“人物”关系示意图吧。组内互助组间展示互助完善巡视、引导拓展提升(7min)利用知识网络图,练习中考中关于C的推断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展示结果巡视作业请你利用网络查一查生活中哪些物质是含碳单质的?工业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碳的氧化物?这些用途都体现了什么性质?板书设计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鉴别、除杂CO:还原性可燃性有毒CO2:氧化性与水反应与碱溶液反应不可燃、不支持燃烧无毒三、知识网络——推断题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一节中考复习课,在教

7、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反馈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正确与错误。但由于时间紧张,在本节课中对于构建知识网络部分只展示了一位学生的成果,有些学生对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还存在疑惑。下节课中再继续完善,若时间允许,可以采用“独立成网→展示→组内互助完善→展示→组间完善→展示”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2.本节课利用了我校“451”新目标课堂教学模式,但在自主梳理部分耗时过长,问题陈述太过繁杂,总结知识点语言不够精炼,重点不够突出。在课堂上如何设置问题能够“直击重点”、“避轻就重”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