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历史文化简介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

ID:40703398

大小:4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8-06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_第1页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_第2页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_第3页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_第4页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仁怀历史文化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档仁怀历史文化穆升凡一.茅台镇历史文化茅台镇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大类山脉西段北侧,北靠历史名城遵义,南临川南。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现建有“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渡河纪念碑”。赤水河航运贯穿全境,仁蔺、茅丹、茅习、遵茅公路汇聚于此,是连接川黔的重要枢纽和连接历史名城遵义和国家级风景区赤水的通道。全镇总面积87.2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7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城区人口1.6万)。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写照;域内白酒业兴盛,当地生产的“茅台

2、酒”,历史悠久,18世纪中叶即有酒坊20家。见于文献记载的“茅台春”与“茅台烧春”。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从此茅台镇誉满全球,到20世纪初已跻身世界名酒之林。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三渡赤水,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诗篇。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灿烂的长征文化和神秘的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是茅台酒、文台酒的故乡。这里平均海拔高度880米,年平均气温16.3摄氏度,年日照时数1400小时,无霜期311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冬暖、夏热、少雨、少风的特殊小气候十分有利于酿

3、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文案大全实用文档茅台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上,她有过几个不同名称的更替。据记载:古代濮僚部落世居于茅台古地,此地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得名“马桑湾”。后来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的泉水,濮僚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称此地为“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此后,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历代濮僚人在街后筑土台,立灯杆祭祀祖先,以茅草祭台的方式,表达对先人开荒破草表示崇敬,简称“茅台”,茅台从此有了名称。有地有名,人气聚集,大量濮僚人在此定居。到了西汉成帝年间,夜郎地区

4、生产力进步,粮食生产有了剩余,为酿酒业的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元朝以后,在县以下分设寨、村、坪、部、才正式定名为“茅台村”(最早记载茅台茅台村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怀德司安氏族谱)。后来又称“茅村”。到了明朝,茅台街上修了万寿宫,在宫外建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半边桥,当地居民,过往客商过半边桥去宫里进香拜佛,因此人们又叫茅台街上为“半边桥”。明代以后,茅台日益富裕繁荣,又在赤水河两岸修建了九座大庙,并在其中的观音寺,禹王宫内珍藏了三面东汉铜鼓(现在已经出土一面),故而又叫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云鼓镇”。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

5、广泗奏请开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盐经赤水河道运入,至茅台起岸,称“仁岸”,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由于水陆畅通,八方商贾云集,运盐马帮和舟楫络绎不绝,市场繁荣,成为“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繁华集镇,是黔北物资的主要集散地。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镇”,简称“益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经难以改变,因而再度改为“茅台镇”。清末民初,茅台镇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贵州省三分之二的食盐由此起运各地,茅台镇因此名声在外,随着盐业的发展,酒业也兴盛起来。茅台酒随盐一道被马帮运往外地,并逐渐名声大振,渐渐声望胜过了盐业。194

6、0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大量设置乡镇,茅台村改名为茅台镇沿用至今。相关知识僰人“僰人”是先秦时期就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僰(音bo,类“博”)人。"僰字读轻唇音为白。古时无轻唇音,只有重唇音,读濮。又称“山都掌”“都掌蛮”。据研究,濮即越人。人们多叫为百濮,百越。僰人悬棺“僰人”虽然消亡了,但作为在历史上为开发西南有过重大贡献的民族,中国的历史将会永远保留他们的一席之地。随着繁荣民族文化的滚滚潮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随着“悬棺之谜”这—重大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僰文化旅游的迅速发展,“僰人悬棺”的历史价值显露出来。珙县位于川、滇、

7、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现已发现悬棺发现悬棺遗址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使中国乃至世界悬棺最多的地方。悬棺俗称“挂岩子”。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宜宾地区群居,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因其剽悍骁勇,为其历代统治者所不容。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明代,僰人称“都掌族”。神宗元年(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十四万大军将其杀绝。其时,“前军引火炬烧城屯千余,炎焰漫天……赴火坠崖谷者数万……都掌蛮至是尽灭”(《兴文县志》)。然而,民

8、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