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仕女画得失谈

中国传统仕女画得失谈

ID:40722039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06

中国传统仕女画得失谈_第1页
中国传统仕女画得失谈_第2页
中国传统仕女画得失谈_第3页
中国传统仕女画得失谈_第4页
中国传统仕女画得失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仕女画得失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仕女画得失谈核心提示:中国绘画史中,人物画的历史最悠久,而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不仅是传统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审美价值。三  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仕女画乃至整个传统人物画史中,人物造型的程式化、概念化问题一直存在,仕女画甚至更为严重。中国绘画史中,人物画的历史最悠久,而以女性为题材的仕女画,不仅是传统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和审美价值。从现有的战国楚墓出土的《夔凤人物图》、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帛画来看,仕女画似乎是伴随着绘画形式的出现而一

2、并出现的。但他们能否被称作仕女画,还有待商榷(有些文章将这些帛画称作仕女画)。因为这些帛画在当时仅属于丧葬用品,并非供生人欣赏。“仕女画”一词,在学术上应有它特定的性质、内涵和时间上的界定。从早期的《诗经》、《尚书》、《礼记》等典籍中可知,当时只有“士”、“女”之称,系指男、女二性,“仕女”一词尚未出现。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清代版本中有“仕女”一词,而明版本则叫“子女”。“仕女画”作为特定的专用词,最早见于北宋《宣和画谱》中所记载的两幅画:黄居寀的《写真仕女图》和徐崇矩的《采花仕女图》。可见,仕女画从它的

3、源起、发展到概念的真正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至唐宋时期,仕女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才逐步形成并趋成熟。二与早期的帛画相比较,顾恺之自觉地脱开鬼神宗教范畴,真正开始关注艺术本身了。他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虽然女子形象还不是作品所要表现的主旨,当时特定的封建秩序下的所谓女德才是作品的真正的主题,但作者显然有点借题发挥,正要以此来展现他仕女画的功力造诣。《洛神赋图》是作者依曹植的《洛神赋》诗意创作的又一幅名作。将文学描写转换成视觉形象,无疑难度极大,作者对洛神的刻画,显然没有达到他本人倡导的“传神”

4、的高度,但他在努力塑造一个极富人性和情感的女性形象,已不再局限于女性附属的制度或规范,这是女性题材中前所未有的突破。真正开始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始于唐代。唐代画家所描绘的女性从纯粹的礼教、佛道题材中解放出来,扩大了“烈女、孝妇、贤妃、圣后”的伦理范畴,由此,中国仕女画亦如唐朝的气象宏阔而达到如日中天的境界。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很多,最著名的当以表现贵族妇女而著称的张萱、周昉二位了。张萱的创作多半描写宫廷妇女闲散娱乐生活。他笔下的妇女形象呈现出健康的美和雍容华贵的气质。流传下来的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

5、尤其是《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出游场面的刻画,充分反映了杨氏姐妹的豪华气派和显赫声势。与张萱着重表现女性的温柔妩媚、有歌舞升平之意不同,周昉生活在盛极而衰、社会风气沉迷享乐、危机日趋严重的时代,弱小个体的命运和苦难逐渐为知识分子所关注,文学中反映社会矛盾、描写妇女不幸和苦闷的作品已陆续出现。周对上层社会了解较多,对贵族妇女精神上的苦闷和空虚能深入挖掘,所以其画更能深刻地揭示现实,反映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哲理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出唐代后期审美意趣由宏丽转向婉约的变化。《挥扇仕女图》一画描绘的就是当时流行的宫怨题材。人

6、物形象虽是盛唐样式,但春思秋悲,气氛哀惋,反映了她们优裕的物质生活与苦闷无聊、郁郁寡欢的内心世界的强烈反差,已开五代人物画之先河。就是最为煊赫有名、直把唐代雍容华贵气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的《簪花仕女图》,也同样反映了妇女们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虽然作者的注意力很大部分还是集中于肉体和纱罗特质感的刻画。五代时期,仕女画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政治混乱,人物画传达出的是一种徜恍迷离的心绪和含蓄阴柔之美。著名的画家有周文矩、顾闳中等。其中,以顾氏的《韩熙载夜宴图》最出色。严格地说,该画并不纯是仕女画,但是仕女形象在其中起着举足轻

7、重的作用,仕女的身形也由唐代的丰肥趋向瘦削。可见,仕女画到十世纪已在逐渐改变之中。宋代的仕画,内容上更为故事化和风俗化。与意气飞扬的六朝人物画,与豪迈刚健的唐代人物画相比,艺术格调显然日趋式微了。但在整个宋代,可圈可点的画家仍有许多,如李公麟的《九歌图》、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牟益的《捣衣图》等。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仕女造型已由唐代的丰腴富态变得更为接近生活中的形态;设色上,也由艳丽浓重,略带装饰风味发展为静谧谐韵、清淡雅致的格调,直至抛开色彩,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完成。这反映出宋人的心理

8、更趋向于内省、敏感,去尽豪放雄强而追求细腻微妙,这种审美思想对元以后的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元代,文人画兴起,仕女画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与已往相比,人物造型在神情上更趋清古,蕴静纤弱;风格上追求古拙雅致,出现了笔简意赅的写意或兼工带写的形式。有影响的如张渥的《九歌图》等。但总体说来,包括仕女画在内的人物画此时已日暮途遥、力不从心了。造成此种局面的因素很多,但有一点尤为关键,这就是封建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