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期望的把握

父母期望的把握

ID:40726512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6

父母期望的把握_第1页
父母期望的把握_第2页
父母期望的把握_第3页
资源描述:

《父母期望的把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父母期望的把握-----周东明   “好心不一定办好事”、“强扭的瓜不甜”、“要求跛足的孩子成为足球明星是不现实的”。对于父母期望不只是要提高其中的目标价值,还有一个能否实现的问题。孩子是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变化的,父母期望也是动态的。到底该如何把握父母期望呢?   (一)父母为孩子设计的发展目标要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自身条件   孩子的发展不是父母一厢情愿的事情。期望心理的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利用它就要充分考虑或准备这些条件。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价值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但因这一目标牵涉到的是孩子的发展,那就不能不考虑孩子的生理、认知、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能力

2、等。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注意儿童在各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抓住有利的机会,适时引导教育,坚持不懈,既使孩子得以充分发展长成人才,又使父母的期望得以寄托和实现。另一方面,父母们还应看到“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也就是说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的自我世界逐步完善,会出现自己独特的兴趣、意愿,甚至是自己寻求的期望。尽管它们有时可能和父母的目标相左,那也应审时度势,尊重孩子,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帮助其成才。如果不是这样,只一味地因父母自己的喜爱来要求孩子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当孩子不能达到这些要求时,又对子女实行强迫压制,给他们带来不快甚至逆反心理,这不仅可能影响父

3、母和子女间关系,从而会破坏亲情这种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维系力量,并限制孩子们在别的领域发挥特长取得成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明了人的发展具有多方位的广阔前景,在我国目前改革开放各方面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更是如此。   父母期望的实现不只与子女实际才智水平有关,而且也与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现有条件有关。如期望子女学习成绩优异问题,父母一味地埋怨孩子没有好好学习,却找不出为什么成绩上不去的原因,自己无教育能力来帮助孩子,又没能给孩子树立起勤奋好学的榜样,没有培养起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甚至不能给孩子创造必需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却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

4、,这便是“超越性”期望。它往往使孩子感到高压、产生紧张和焦虑,对人格发展有害无益。   鉴于上述情况,有人提出父母要有适度期望。虽然从总体上看,家长的期望水平与子女的教育成就呈正相关,但对于每一个家长及其家庭教育来说,脱离子女实际和家庭条件的过高期望并不能奏效。目前有的父母存在着期望过高或不合理的情况。如“尽管北京儿童数学成绩优于芝加哥儿童,但中国儿童的父母其满意程度却低于美国儿童的父母[9]”可见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学业成绩期望水平高于美国父母。当然这里有个文化差异的问题。   (二)父母期望还要考虑社会需要和可能性   我国正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对人才的

5、需求量是很大的。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现代科学技术工作人员和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科学、医务、理论、文化、法律、外事、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的目标。父母期望与这一需要和目标吻合是必要的,但应看到各种人才的结构比例是不一样的,占大比率的是脑体中介的劳动者甚至是体力劳动者。如若大家都一窝蜂式去寻求一种职业理想,那么就会加剧它的竞争性,也就给子女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淘汰性,所以应适当考虑社会需要的人才层次和职位多少。   父母期望的实现还有一个可能性的问题。尽管我国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我国国民

6、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教育投入不是很多,加上历史和人口的诸种原因,教育规模和水平也不是太高。1992年初中毕业生有610万无法升入高中。高中毕业生中有近151万人不能升入大学。虽然入学大学生来自城市的比率高于农村,但城市中孩子欲上大学的也很多。1990年我国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为1.6%,加上成人高校为3.2%,而发达国家平均已达33%。目前,发达国家已使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我国短时期还不可能普及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即便是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计划到2000年18—21岁学龄人口大学入学率上升到8%左右,也远远满足不了所有人的大学入学要求,所以父母要做好子女的成才成

7、名成家和做一个健康合格的普通劳动者的思想准备。   (三)父母期望应与实施手段相适应   父母期望确立之后,总要对子女提出诸多要求,有的明确,有的模糊,有的严格,有的宽松。一些研究表明,对儿童有明确的期望和明确的规定可使他们产生顺从行为。这类父母的子女攻击行为少,利他行为要比利己行为多,能力和能动性高于一般儿童。   对儿童提出要求实质上应是帮助儿童由他人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的发展。但是这种要求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对年幼和社会性成熟低的儿童来说实行适当的限制和约束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但对于稍年长、自我意识程度较高的孩子来说,硬性的规定约束倒可能增加他们的反社会行为。 

8、  规范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