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的性格看他为什么能当皇帝

从刘邦的性格看他为什么能当皇帝

ID:40777821

大小:22.4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7

从刘邦的性格看他为什么能当皇帝_第1页
从刘邦的性格看他为什么能当皇帝_第2页
从刘邦的性格看他为什么能当皇帝_第3页
从刘邦的性格看他为什么能当皇帝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刘邦的性格看他为什么能当皇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刘邦的性格看他为什么能当皇帝 一、性格中为争夺天下的而表现的“仁义”    常言道,性格决定眼界。得天下者,必有天下之念。刘邦的性格可以说是“天注定”的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秦末乱世,人们对于苛法峻刑都习以为常,视“残暴”为常态,公众暴力层出不穷。刘邦有一种强烈的夺取天下的意识。为了争夺天下的目的,他可以很暴力,但极少使用“公共暴力”,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大庭广众往往以悲悯之心示人,尽管他并没有多少悲悯之心。史记中说高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兵荒马乱的时代,“仁而爱人”的公众形象是多么

2、难能可贵。    显示刘邦性格“仁”的事例,最有名的是“约法三章”,这对于“以吏为师,道路以目”的秦国父老来说,不啻是开天辟地的大解放。于是“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如果说不住秦宫室,还军霸上,是张良和樊哙共同教育的结果。很难说“约法三章”是张良的主意。因为刘邦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过“天下苦秦久矣”的话。他自己就被秦的苛法迫害过很多次,以至于“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几乎像个野人。如果不是陈胜吴广起义,他不知还要隐藏到那一年。可以说,对于秦帝国,他一定有仇恨的。然而,一旦得势,刘邦的“解恨”之法是“悉除去秦法。为父老

3、除害,非有所侵暴”。从潜意识里,刘邦成了秦地百姓的代言人,秦父老就是刘邦的“子民”了。项羽就不同了,项羽的解恨之法是“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秦人的表现自然而然地是“大失望”。    正如韩信所说,刘邦的仁,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反项羽之道而行之的“君王之仁”。这种大气,时将天下人民视为自己子民的态度决定的。相较而言,项羽眼里只有一个自己的地方——“楚”,只有一处自己的人民——“江东父老”。他的事业是做给江东父老看的,因此他会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其后项羽众叛亲离就不

4、足为怪了。第二,性格中看似忠厚的“明达”。    《汉书》说刘邦“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刘邦给人的印象就是“长者”,也就是厚道人的意思。就冲这一点,成为刘邦死党的人不少。但我们可以这么说,在不触及核心利益的层面上,刘邦的确厚道。但一旦触及他的核心利益,他又比谁都不厚道。    这一点,他当时的人大多难以发现,因为刘邦很会伪装。难怪韩信在蒯通劝他反叛刘邦时,始终不信刘邦会辜负他。韩信的“犹豫不忍倍汉”是有理由的,拿韩信自己的话说就是:“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

5、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其实刘邦一点也不信任韩信,光是直奔中军夺其印信的事情就干过两回。可是为什么韩信会有刘邦决不负我的错觉呢?    这个回答起来有点难。一方面,刘邦对韩信的确“大方”,当初韩信拜将,就属于破格提拔,以至于“一军皆惊”。后来韩信要求当个“假齐王”——代理齐王,试试刘邦的诚信。刘邦在张良、陈平的“蹑足”提点下,大骂韩信没出息,干脆封个真齐王。韩信的使者的汇报让韩信加深了“沛公长者”的印象,也深化了他“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的念头。另一方面,刘邦性格中似乎有种

6、魔力,对手下人的驾驭让每个人都乐为所用。诚如韩信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张良的话更加形而上:“沛公殆天授,非人力也。”    其实,刘邦的这个性格,是在长期的底层“公务员”经历中练就的。刘邦的忠厚,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黑厚”。他五十多岁起兵,人生的历练已经非常丰厚。对于人情世故,众人能力高下等用不了多久便了然于心,因此才会有“为亭长,素易诸吏”。就像后来的与他同样出身的朱元璋所说:“自起兵以来,阅尽人情真伪”。于是他们就高高树立起“忠厚”的大旗,用以镇流俗,统人心。这是他们两位布衣皇帝的生存、发展、成功

7、的法宝。    第三,性格中不拖泥带水的“谋断”。    刘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当断则断。刘邦有一个很出众的地方,就是大事情就不拖泥带水,很能担当。当初,他押送“徒”去骊山服徭役,这些苦命人半途逃亡的很多,刘邦估计到了骊山就没有几个人了,干脆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这意味着刘邦从此就和他服务的这个帝国走到了对立面去了。陈胜说:“等死,死国可乎?”把自己的命运拽在自己手上,气干云霄。刘邦也是这个意思。不过,刘邦更低调。    从刘邦的一生来看,准确的“断”为他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8、问题是,刘邦又怎么拿捏得准呢?答曰“好谋”——就是把自己的“断”,和收集信息与咨询、分析、研究结合起来,做出决断。在鸿门宴上,刘邦从项羽嘴里听到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迅速分析出项羽阵营的项王、亚父、项伯、项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