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ID:40815820

大小:3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8-08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_第1页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_第2页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_第3页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_第4页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陈代湘一、儒道人生态度比较中国文化向以儒、释、道三家并称,但三家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它传入中国内地的初期,依附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仙方术,被人们看作与黄老道术没有区别。如楚王刘英年轻时好游侠,结交宾客,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可以看出,东汉初年佛教虽已传入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它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者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因此,从根本上说,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大思想派系: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恰如王国维所言: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

2、之思想,可分之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前者称道尧、舜、禹、汤、文、武,后者则称其学出于上古之隐君子,或托之于上古之帝王。前者近古学派,后者远古学派也。前者贵族派,后者平民派也。前者入世派,后者遁世派也。前者热性派,后者冷性派也。前者国家派,后者个人派也。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1](P30)王国维这一番言论是很有见地的。揭示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儒学和道家学说的差异。尽管儒道两家内部也有许多学派,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形态,但它们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还是截然不同的,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而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遁世退隐、消

3、极出世。热性入世的儒家学派,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主张参与现实政治,积极进取,担当社会责任,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言,即使“身无分文”,也要“心怀天下”。位列儒家群经之首的《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的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建功立业。孔子赞扬“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论语·泰伯》)[2](P192)的人生态度,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3](P206)表现出儒家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要求和担当重任的自信。北宋

4、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抒写了儒家融通古今,担当宇宙,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儒家的入世进取精神在历代儒学大师身上得到典型的体现。孔子周游列国,为的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至于被人讥为“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处境危难时,也并未丧失勇气和自信。在被匡人误会遭拘时,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2](P212)具有强烈的文化担当感和历史使命感。非常有意思的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梁漱溟也有惊人相似的经历和言论。抗日战争时期,梁漱溟曾往香港办民盟机

5、关报《光明报》,并任社长。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梁漱溟与友人租小船,躲过日军的盘查,辗转进入桂林。在这次冒险逃亡中他认为自己不能死,他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有几本书,如《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当今之世,除他之外,别了都写不出来。这段话虽然引起很多人不快,但却体现了儒家的担当精神,表现了一种勇猛进取的狂者胸襟。冷性出世的道家学派,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身心的安顿,主张远离政治,遁世退隐。道家学派的理论先驱老子和庄子,都是真隐士。《史记》说老子“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楚威王闻庄子贤,派人送厚礼给他,并许

6、以为相,庄子却委婉而坚决地予以拒绝。老子和庄子既是隐士,也是理论家。他们把隐士一派的人生哲学体系化,理论化。《史记》说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说庄子的著作“洸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评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老、庄的理论著作对后世影响非常大。老庄生逢乱世,过早、过透地看到了社会和人生的惨相,预见到入世的险恶,为保全生命,避祸远害,选择了隐遁这一条路。还有一些高士,并没有遭遇到现实的直接危险,似乎天生就厌恶现实政治,追求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向往山林自然。据皇甫谧《高士传》载:“尧之让(指让天下——引者)许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

7、汝光,若非吾友也’……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道家的人生态度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面。它提倡返朴归真,高蹈远引,追求个体精神自由,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熏陶出一批隐逸之士或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和批判者,增强了社会发展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人生态度的缺陷就是过分强调个体的绝对精神自由,消极退缩,不乐意担当社会责任,与现实格格不入,不切人伦实用。儒家主张刚健进取,积极入世,重视社会人伦关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主张人生要有所作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