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变通,文思泉涌

学会变通,文思泉涌

ID:40825566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8

学会变通,文思泉涌_第1页
学会变通,文思泉涌_第2页
学会变通,文思泉涌_第3页
学会变通,文思泉涌_第4页
学会变通,文思泉涌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会变通,文思泉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会变通文思泉涌 多年的考试,自主命题的情况逐年增加,要回避已经考过的作文题目,谈何容易。有心的考生会发现,作文命题形式千变万化,然而前后命题之间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学会将各个命题进行变通,就掌握了考场作文的主动权。学会变通,不是鼓励大家去套用已经写过的优秀作文,而是对过去的命题或自己所喜欢的文章好好思考。这样,在面对一个新的命题时,考生至少在思想上就做好了充分准备。  例如北京曾出现过的高考作文题“规则”和“转折”,这两者间看似没联系,但是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个转折中是不是应该特别讲究“规则”?还有,考生可能猜不到“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和“杂”这样的

2、题目,却能一下子找到二者中的联系,思想上的“杂”必然影响对事物的认知。  将好素材进行变通,同样成就好文章。经过研究发现,高考命题虽千变万化,但年年有人利用同一篇材料写出优秀作文。请看下面例子:唐代的李白,年轻时一心想出仕,但是他在宫廷之中偏偏得罪官僚,弄得仕途极不得志。于是他跃出官场,流连忘返于名川丽山。细想想,太白的行为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李白属于自由的精灵,跃出官场,出人意料;步入大自然,情理之中。(《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5年全国卷Ⅰ)  考生可将以上作文题进行变通:“宫廷虽是李白梦寐以求的地方,但是这个位置却束缚了自由思想,使自我价值不能得以体现,于是他选择了退出。当李白来到名山

3、大川之中时,他的才华得到了尽情的展示,于是在这个位置上成就了一代诗仙的美好名声”。这样一来,就吻合了2005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位置和价值》。  考生还可这样变通:“李白走出宫廷,走进祖国的山山水水,让后世忘记了他的种种不得意,铭记着他的自由思想和傲骨……”这又符合了2005年全国卷Ⅲ的作文题《忘记和铭记》要求。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等文化名人,在每一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都可以见到。这个事实告诉考生,只要我们学会变通,作文材料用不完。·角度变通可出新文贵出新。“新”从何处来?只要在分析的角度上改变一下,新意就有了。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

4、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

5、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篇文章可以引出如下话题:①感情亲疏对同一事物所作的判断有差异;②人贵有自知之明;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④劝告也是一门艺术;⑤政治清明需要广开言路等。考生从这里应可领悟到,无论是以此文为行文材料,还是以此文作为论据,变通一下就会有许多新的见解。】附:一材多用:多角度、多层面发掘:写作文要有素材,怎样灵活运用已积累的素材,怎么将一则素材有效

6、用到立意不同的作文中呢?(一)900多年前,一场并不特别的风雨,引出了一首词——《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词牌

7、与词的内容大都无大的联系,但巧得很,这首《定风波》,词牌却与内容完全吻合。“定”者,“安”或“使安”也;“风波”者,既有自然界的,更有生活中、心理上的。风雨并不特殊,而偏偏叫苏轼——且是被“乌台诗案”逼上了绝境的苏轼——赶上了,这就不同寻常。狂风暴雨,不就是他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吗?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淋湿了她的全身,但却使他清醒了:巨大灾难降临,只有无所畏惧,安之若泰,才能不被它压垮。即使终生没于“烟雨”,又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