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延筋 起皱破裂

拉延筋 起皱破裂

ID:40841497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8

拉延筋 起皱破裂_第1页
拉延筋 起皱破裂_第2页
拉延筋 起皱破裂_第3页
拉延筋 起皱破裂_第4页
资源描述:

《拉延筋 起皱破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使拉延筋起作用的必须条件必须依赖于足够的压边力才能使拉延筋起作用。当压边力不足时,在压边圈与凹模面接触的过程中,拉延筋自身成形不足,不仅不能增加材料流动的阻力,随着材料向里流动,凸缘面将产生皱纹,皱纹产生的阻力及皱纹通过筋时的反作用力会导致压边圈上浮,皱纹还将拉毛模面。另外即使压料时筋的成形充分,如果压边力不足,材料通过筋时的反力也会造成压边圈上浮。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气压不足或波动等引起压边力不足而造成废品率上升的现象。因此使拉延筋起作用的必须条件是:①初始压力足以使筋成形。②确保在板料流入凹模的全过程中,随着材料硬化加剧引

2、起弯曲力不断上升,使筋不被抬起。(2)当零件对称变形或者变形接近均匀及不需要很大的胀形成分等情况下,不设置筋而采用平面压边形式。(3)材料的相对厚度大时,不用拉延筋甚至不用压料。(4)多次拉延时,一般只在最后一次拉延时设置拉延筋。(5)拉延筋阻力大小尚无准确的量的计算,国内外有多种计算拉延筋阻力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经过简化的等效拉延筋阻力模型基础上的。较简便的估算经验公式如下:P=Ltσb  式中:P———拉延筋约束力(kg)L———拉延筋全长(mm)t———材料厚度(mm)σb———材料抗拉强度(kg/mm2)这些计

3、算方法的结果与实际情形有较多出入。一般情况下拉延筋的设置还是依经验类比而行。在实际调模中对拉延筋的调试研配占有相当的工作量,有时也是调模的主要手段,常要反复调整拉延筋的位置、间隙、R值、高矮、数量、光洁度,有时要重新堆焊拉延筋再打磨或上数控铣。如何准确计算拉延筋的约束力,找出约束力与上述各调整要素的参数关系,继而准确设置拉延筋的位置、形状、根数,减少调试研配工作量,有待于进一步探讨。(6)需借助数字仿真分析软件对拉延筋的设置及更改作出快速评估,减少物理试模,降低制造成本,缩短制造周期。6.1起皱实际冲压成形时,一般常采用调节

4、压边力和设置拉仲筋的方法控制拉深过程中冲压件突缘与侧壁起皱,但由此又会导致板材成形极限下降,使冲压件过早地发生破裂。特别是对于形状复杂或深度大的冲压件来说,既要保证成形形状或深度,又要抑制起皱发生,在实际加工工艺中常‘常是比较困难的。当起皱与破裂两者发生矛盾时,起皱的抑制必须以板材不破裂为基本条件。由于起皱经常发生在汽车的覆盖件上形成波纹或折叠,极大地影响了表面质量,因此近年来对起皱的研究,特别是理论研究越来越多。起皱的形成可以由Hill的分义准则(Hutchin-son将其特别用于薄壁薄壳的情况)来预测,可以假设一个局部的

5、分歧位移区,在这个位移区内忽略接触条件和连续性条件,就可以推导出只决定于材料性能和儿何性质的临界应力。以卞应力为坐标轴的起皱极限图就是依据这种方法制得的。研究表明[zap,应力状态的各向异性以及进入侧壁的板料的曲率对起皱的影响最大,各向异性指数增大时,板料发生起皱时拉仲距离也变大。起皱还与坯料的长宽比有关,也与冲头冲压的距离有关[zs}用于起皱的有限元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具有完美结构的分义分析;另外一种是具有初始非理想度的非分义分析。对于第一种方法,它能够非常精确地预测起皱现象,但是分析过程复杂,而目需要一定的起皱判据;第一种

6、方法的精确度受到初始非理想度的影响。Xu}Xjeili}z}']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模拟起皱现象的方法:在接触算法中采用节点直接投影以及使用BHG(blankholdergap),这种方法避免使用起皱判别准则,不需要复杂的塑性分义理论以及坯料的初始非理想度。谢晖等人[z}}从16个单元区域的起皱分析入乎,用能量法计算,初步得到各单元的起皱临界因了,然后进一步进行区域搜索或选定区域计算,找到包含某单元最可能发生起皱的区域,得到能反映各单元起皱发生难易程度的起皱临界因了,并用云图将它描述出来,从而较精确、直观地预测起皱的发生。对不均

7、匀拉应力下的起皱机理、起皱规律、影响起皱高度的因素、消皱措施等,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剪应力下的起皱的研究还很少。崔令江[zap研究表明,剪应力起皱实验中试样的起皱区长度越大,其抗剪应力起皱能力就越差;板材的硬化指数n值和厚向异性系数:值越大,抗剪应力起皱的能力越强。6.2开裂。开裂发生的位置卞要在:}日}模端部、侧壁、}日}模圆角部位、法兰部分和拉仲筋部分[zy}。由于开裂的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到日前为止,还没有十分精确的判断开裂的准则。对于开裂的判断,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卞要还是成形极限图}30},包括FLCN(for

8、minglimitcurvesatneck)以及FLCF(forminglimitcurvesatfracture);最大拉深率也是卞要判据之一,MinWan等人[川结合了圆柱和圆锥杯形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给出了圆锥杯形的极限拉深系数的判断公式。在有限元模拟上,人们一方面在探索新的模型,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