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人生的智慧

探求人生的智慧

ID:40841984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8

探求人生的智慧_第1页
探求人生的智慧_第2页
探求人生的智慧_第3页
探求人生的智慧_第4页
探求人生的智慧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求人生的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探求人生的智慧——读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方崇智王颖斐《小窗幽记》十二卷,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著述颇为丰硕,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继儒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小窗幽记》最为闻名,它是一部流传至今、光耀后人的人生哲言小品文集,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觉、言近旨远、益人神智。这部著作问世300多年来,一直深受读书人的喜爱,其知名度同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洪应明的《菜根谭》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3本必读书。一、陈继儒其人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与同郡董其昌齐名,是松江画派创始人之一。字仲醇,号眉

2、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征不起。晚明七十余年,市隐成风,山人众多,独陈继儒一人入《明史·隐逸传》,《隐逸传》称其“幼颖异,能文章,同郡徐阶特器重之,长为诸生,与董其昌齐名。”1、工诗能文,名重一时其传云,“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陈继儒隐居小昆山,构二陆祠及草堂数椽,焚香静坐。母亡后,移居东佘山,在山上筑“东佘山居”,有顽仙庐、来仪堂、晚香堂、一拂轩等。自此闭门读书,然仍与三吴名士来往,其中亦有高官豪绅。陈继儒学识广博,诗文、书法、绘画均所擅长,并喜爱戏曲、小

3、说。他著述颇丰,有《陈继儒全集》传世。所辑《宝颜堂秘笈》,保存了若干小说和掌故资料。又辑有《国朝名公诗选》,上自高启、王冕,下迄李贽、屠隆等,并各附小传,便于参阅。而其所著《小窗幽记》尤为闻名,行世数百年,不胫而走,成为一部广泛流传于国内官场、文坛、民间乃至海外的名作,在读者中的影响堪称经久不衰。连当时名人黄道周亦上疏称:“志尚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在晚明众多弃儒者中,陈继儒无疑是引人瞩目的一个。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而夷酋土司,咸丐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甚至穷乡小邑,鬻粔籹、市盐豉者,胥被以眉公之名。”陈继儒甚至在周边

4、少数民族中也享有盛名,并为酒楼茶肆、穷乡小邑普通民众爱慕的对象。对此,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七一《静志居诗话》也有类似记载:“仲醇以处士虚声,倾动朝野。守令之臧否,由夫片言;诗文之佳恶,冀其一顾。市骨董者,如赴毕良史榷场;品书画者,必求张怀瓘估价。肘有兔园之册,门阗鹭羽之车。时无英雄,互相矜饰。甚至吴续越布,皆被其名;灶妾饼师,争呼其字。”朱彝尊对陈继儒虽颇为不恭,但指出陈继儒未步入仕途却在朝野间、诗文书画界甚至小商贩间享有盛名。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2、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弃巾后,陈继儒仍有较多出仕机会,他都弃之不顾。据陈梦莲所编《眉公府君年谱》、姜绍书《无声诗史

5、》等资料,向朝廷荐举陈继儒者有杨廷筠、章允儒、何乔远、闵洪学、吴甡、吴用先、吴水顺、沈演、解学龙等人。崇祯三年(1630),光禄寺卿何乔远荐举陈继儒,称其“博综典故,谙通时务,真有用之才。”崇祯五年(1632)四月,吏部尚书闵洪学奏疏称:“陈继儒江南名士也。识通今古,学富经纶,盖有用处士,不徒以笔墨文章妙天下者。但其人抗节烟霞,忘情轩冕。荣心仕进,非其志也。诚令其一吐胸中之奇,规画当世之务,计其所言必有堪备借箸者也。”面对朝廷征召,陈继儒不为所动,一一辞谢。崇祯六年(1633)陈继儒上书辞曰:“……某每见后生辈慷慨而谈经纶,揣摩而窥时局,心窃骇之。以次久遁荒山,自安

6、樵汲,岂有嘉谟谠论,足以佐庙谟而济时艰者乎?记曰:‘君子善谋,小人善意’。某,一介草茅也,师友不多,见闻不确,何敢以草茅意安攘大计?又云:‘老者谋之,少者断之’。某七十五老农也,精力日减,疾病日增,何敢以老农谋安攘大计?”陈继儒绝意仕途,力图远离政治漩涡,对东林党的聘召也一概回绝,“时锡山顾宪成讲学东林,招之,谢弗往。”然,陈继儒虽归隐,却并非四根清静、放弃社会责任。其归隐是一种朝市之隐,“吾隐市,人迹之市;隐山,人迹之山。”弃巾后,陈继儒依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特别有关地方旱潦转输等事,其往往慷慨上书官府,洋洋千言,委曲条辨,切中肯綮,当事者常常为之动容,最后

7、按其意愿付诸实施。陈继儒也由此被冠以“山中宰相”之名。二、《小窗幽记》其书《小窗幽记》由作者将自己在读书和生活中对人生的感悟,汇聚成194则格言、警句,每则字数不等,多者百余字,少者十余字。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文今日读来,颇有风致,清赏美文外,于处世修身,砥砺操守或有启发。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被誉为“人生智慧的珍品”,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宋词”等一并选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库”。其蕴藏的文化魅力,对于读者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都有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