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

ID:40844773

大小:966.60 K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8-08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_第1页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_第2页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_第3页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_第4页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野外工作方法与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基础性工作,任务是数据采集。包括:测线布置,观测系统设计,激发接收条件选择,各种技术使用,试验工作等。第一节地震测线的布置应考虑:工作任务、探测对象、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应收集:地质、物探资料,尤其钻井及测井资料。一、测线布置原则(1)测线最好为直线。其切面为一平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较真实。(2)主测线垂直岩层或构造走向。目的:控制构造形态,利于资料分析与解释。(3)尽量与其它物探线一致(或过钻孔)。便于综合分析解释。(4)疏密程度应据地质任务、探测对象

2、大小及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5)考虑地形、地物。复杂条件,弯曲测线或分段观测。工作中:作辅助测线布置,解决一些特殊问题(如探测洞穴、古墓、古河床等),弥补纵测线的不足。二、测线布置形式1.接收点、激发点在同一直线上。工作中:多使用纵测线。处理、分析、解释方便。2.非纵测线几种测线形式接收、激发点不在同一测线上。非纵测线:横测线、侧测线、弧形测线。第二节观测系统一、观测系统的概念定义:激发点与接收地段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以纵测线观测为主。1.道间距定义: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用△X表示。工作中:调查

3、目的不同,△X不一样。一般,道间距小,测量精度高,综合确定。浅折:5m,10m;浅反:2~5m。有时为求准表层速度:震源附近加密点,构成不等间距排列。2.排列长度显然,道间距大,排列长度大,工作效率高。不宜太大,相位追踪对比困难,远处能量衰减大。3.偏移距定义: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用X1表示。工作中:端点不设检波器。一般为道间距的整数倍。4.最大炮检距定义:离开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用Xmax表示。与探测深度有密切关系。折射:目的层深度的5~7倍;反射:目的层深度的0.7~1.5倍

4、。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1.时距平面图定义:用时距曲线的方式表示激发点与其对应地段之间的关系。O1激发,O1O2接收,时距曲线t01Tˊ,对应反射界面R1R2。O2激发,O1O2接收,时距曲线t02T,对应反射界面R2R3。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把激发点和排列向一个方向移动,重复以上工作,得一连续长反射界面。图中,T=Tˊ(互换时间)。观测系统图示2.综合平面图如图(b)示。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反射界面R1R2;O2激发,O1O2接收

5、,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反射法:多用综合平面图表示。形式简单,直观地表示了炮点和排列之间的关系。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1.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图5.4(a)所示,O1、O2…O5是激发点,A、B、C、D表示互换点,实线段O1A、AO2、O2B…等在水平直线上的投影正好连续单次地覆盖了整条测线。这种观测系统,可连续勘探整条测线以下反射界面,所得地震剖面为单次剖面。由于在排列两端分别激发,又称双边激发观测系统。图5.3

6、示即此观测系统。如固定在排列一端激发,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方向移动一次(半个排列长度),称单边激发观测系统。如图所示。简单连续观测系统(a)双边激发(b)单边激发2.单次覆盖间隔连续观测系统定义:炮点离接收点一定距离激发。避开震源附近面波和声波的强干扰,又称偏移观测系统。如图所示。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间隔连续观测系统O2激发,O1O2接收,用斜线段O2A表示,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单次覆盖;O1激发,又在O2O3接收,用斜线段AB表示,又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二次覆盖。同理,可对R2

7、R3段进行更多次覆盖。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四、折射波法观测系统1.单边观测系统定义: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适应折射界面较浅的情况。折射波法规测系统单边观测系统(b)相遇系统(c)追逐系统(d)相遇追逐系统(e)双重相遇追逐系统2.相遇观测系统定义:两个单边时距曲线组成的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存在互换关系。在讨论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已提及过。3.追逐观测系统主要作用:界面弯曲,判断波有无穿透;

8、断层,判断是否绕射。在前面已讨论过。4.相遇追逐观测系统优点:利用追逐时距曲线的平行性延长解释区间,判定有无穿透,较准确确定时深转换波速。工作中常采用。5.双重相遇追逐观测系统优点:既利用O3两侧交点求出二个Ve值来控制Ve的横向变化,又利用大小排列的二组t0值相互对比提高解释精度。且具(d)种观测系统的优。工作中较常采用,山谷、山脊分段观测。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一、地震波的激发1.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激发条件:影响地震记录好坏的第一因素,得到好的有效波的基础条件。(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