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怎样唤醒清王朝海防警觉

李鸿章怎样唤醒清王朝海防警觉

ID:40848229

大小:9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8

李鸿章怎样唤醒清王朝海防警觉_第1页
李鸿章怎样唤醒清王朝海防警觉_第2页
李鸿章怎样唤醒清王朝海防警觉_第3页
李鸿章怎样唤醒清王朝海防警觉_第4页
资源描述:

《李鸿章怎样唤醒清王朝海防警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李鸿章怎样唤醒清王朝海防警觉——读李鸿章《筹议海防折》笔记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之后,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了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信心和能力。1874年5月,日本又借口台民杀害琉球船民,出兵侵略台湾;沙俄也拒不交还伊犁。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感到不加强防卫力量,将无以自存,于是由总理衙门拟订了练兵制器等六条措施,征求各地督抚意见。当时,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分别提出三种不同意见,也就是清朝历史上所说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

2、国家。但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尤其是满清入关以来,游牧民族由马背得天下,更醉心于以马蹄去辟疆拓土。满清统治者历来把国防战略的重心放在西北,康、雍、乾三代,更是西北用兵不断。而在十九世纪同时代,世界上其他一个个古老的帝国却由陆地走向海洋,先是俄国,再是普鲁士,最后是日本。历史显示,近代新兴的强国几乎全是海洋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美国等等,而衰弱的则多是内陆国家和那些在海上没有活力的民族。铁的事实告诉世界:海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对此

3、重大现实,清朝统治者却还在梦中酣睡。对此,李鸿章于1874年在《筹议海防折》中根据当时形势,呼吁清政府关注海防建设,希望清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海防建设上投入经费。   李鸿章在奏折中首先分析了当时的国防形势。他疾呼:中国现处于“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认为,我国历代边防重点都是在西北地区,而那里中外之间界限分明,强弱之势、主与客的地位都不相上下。然而,现在东南海疆有万余里,外患极难防御。一是敌情复杂,往来之各国之人,表面上通商、传教,打着友好的招牌,实际上心怀侵吞中国之野心。一国滋事生非,其他各国借机发难。二是敌强我弱,“轮船电报之速,

4、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他批评说,同治十年以来,外国势力迅速向内地发展,而一些官吏只知放言高论,却全然不知防御困难,如果我们不求变通,凭什么进行防御?!   李鸿章在这份奏折中提出了四个建议。   其一,“亟练水师”,“添练洋器”。李鸿章认为,敌国一般从海上来入侵,且武器装备和船炮技术都比我方要强,当然应该赶紧练好海军。同时还是要以陆军为立国根基,炮台布置得当,抓紧练习洋枪洋炮。   其二,“制造机器”,“自制储备”。李鸿章认为,对洋枪洋炮要进口与仿制相结合。洋枪洋炮要择优购置,可选购价廉物

5、实的水雷等武器装备。因洋枪洋炮价格昂贵,我方要建设自己的武器装备生产体系,采用国外先进方法开采煤铁矿,购置锅炉、汽锤、压水柜等机器,在内地有水运的地方建立兵工厂,沿海一有战事,后方即可自己制造和储备弹药,源源不断地接济前方。   其三,“急欲成军”、“外国定造”。李鸿章认为,目前如想尽快组建海军,最好的途径就必须在国外订购军舰。为此,他建议,选派懂得制造又有一定军事知识的人员前往英国实地考察,选购性能既优良又能适应国内航行的军舰,商议价格后再定造。同时我们派去的工匠和兵士,还能在其工厂和军事学校学习工艺和船舰驾驶、训练方法。这样等军舰造成后,

6、配齐炮位,人员随船返回,这才是比较划算的途径。至于国内的船厂,仍应扩大规模,以备修理船舶时用。   其四,“通盘合筹”,“协济海防”。李鸿章认为,办理海防仅就购船、练兵及购置武器三项,至少先期经费就需一千余万两白银。他建议,裁撤西部塞防军队军费,停止官府不急需的经费,减少地方不必要的开支,同时以加重进口鸦片征税、沿江沿海各省整顿货厘盐厘等途径来广开经费来源。   李鸿章这份奏折洋洋洒洒,堪称“万言书”。有些问题的论述,论据繁多,甚至于不厌其烦。在对西洋各国陆海军所用武器的性能、优劣、价格比较中,譬如后膛枪,他认为英国的亨利马梯呢比俄国的要好,

7、俄国的俾尔打呶又比美国的好,美国的林明登又比英国的士乃得以及德国、法国的各种枪都要好一些。又如大炮,他认为英德两国的比较先进。英国多使用前膛熟铁制作有来福线的长弹大炮,威力猛又不易裂损,其中以乌理治、阿姆斯特朗、回徳活特三家生产的最为著名。但苦于这些火炮运输困难,价格昂贵,有的每门要价二万多,苦于无力多购。奏折中,李鸿章对清朝军事力量、国家财政家底的熟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些论述可见李鸿章的务实精神,不能不让人佩服。 1896年3月28日至10月3日,李鸿章对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英属加拿大进行了为期190天的访问,成

8、为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图为访英期间,李鸿章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左)、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右)合影     今天,我们历史辩证地回看李鸿章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