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平一采区C5#-1煤层开采设计方案

二水平一采区C5#-1煤层开采设计方案

ID:40859681

大小:308.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8-09

二水平一采区C5#-1煤层开采设计方案_第1页
二水平一采区C5#-1煤层开采设计方案_第2页
二水平一采区C5#-1煤层开采设计方案_第3页
二水平一采区C5#-1煤层开采设计方案_第4页
二水平一采区C5#-1煤层开采设计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水平一采区C5#-1煤层开采设计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概况一、位置…………………………………………………….2二、范围…………………………………………………….2三、邻近关系………………………………………………..2第二章地质情况……………………………………………..3一、地质特征……………………………………………......3二、构造……………………………………………………..4三、含煤地层及煤层、煤质特征……………………………..4四、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5五、矿石特征、类型及有益有害组份的含量……………..5六、矿井开采条件简述……………………………………..6第三章2105-11采煤工作

2、面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9一、工作面服务年限………………………………………..9二、一采区C5#煤层服务年限……………………………..9第四章采煤方法………………………………………………9一、巷道布置………………………………………………..9二、2105-11工作面生产系统…………………………………10三、回采工艺………………………………………………...11四、劳动组织和循环作业方式……………………………...12五、工作面设备选型………………………………………....12第五章主要设备计算及选型一、风量计算及设备选型…………………………………..12二、提升运输量计算及设备选型…

3、………………………15三、排水量计算及设备选型………………………………18四、安全装备………………………………………...…..…..19第六章主要安全措施28第一章前言一、概况C5-1煤层在C5煤层之上,煤层倾角35—38°之间平均厚度0.4—0.7m,与C5煤层相距:垂距2—3.5m,平距3—4.5m。该煤层在二水平一石门揭穿煤点其厚度为0.4m,因此被误认为不可采煤层,在掘进C5煤层运输巷时巷探法进行探测,测得该煤层厚度为0.7m,且煤质较好。C5-1煤层属C5煤层复合煤层,与C5煤层相距层间过大也过小,过大:如果两层合一层开采,处理夹矸困难,支护困难。过小:如果采用单独布置运输巷开采

4、,两条运输巷基本合拢,巷道压力特大,容易造成巷道跨蹋事故发生。为此,经矿委会讨论决定开采布置方法:1、分层开采,即:先采上C5-1煤层,后采C5煤层;2、在C5煤层运输巷每隔75m按方位角210°掘石门平巷4—5m揭穿C5-1煤层,之后,沿煤层走向布置区段运输巷;3、在C5煤层回风巷每隔75m按方位角210°掘石门平巷4—5m揭穿C5-1煤层,之后,沿煤层走向布置区段回风巷。二、位置C5-1煤层位于二水平一采区+1036m水平,该煤层是C5复合煤层,田家沟煤矿的第一个延深水平,一采区共有可采煤层4~5层,而C5-1#煤层位于可采层的第二层(由上往下),距C12#煤层集中运输巷53m。目前,第

5、一可采层(C3#煤层)已经回采100m。三、范围28一采区采用双翼布置,东西方向全长660m,倾斜长90m,其中,东翼360m;西翼300m,由于该矿主平硐从采区西翼煤系地层穿过(约60m),所以,西翼实际长240m。三、邻近关系该采区以东为规划中的三采区;以西为原兴盛煤矿。上水平已于2006年3月全部开采完毕。第二章地质情况一、地质特征(一)地层田家沟煤矿出露地层由新渐老依次有第四系(Q)、夜郎组(T1y)和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龙潭组(P3l)、中统茅口组P2m。其中,P3c、P3l出露完整,P2m出露上部,T1y出露下部,第四系零星分布。现将区内出露地层特征叙述如下:1.二叠系中

6、统茅口组(P2m)分布于矿区南东部,岩性为浅灰、灰色厚层至块状粉晶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产腕足类、蜓等生物化石。厚度大于100m。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分布于矿区南东部,是本区的含煤地层。岩性由灰、灰黄、灰黑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含炭质泥岩及煤层(线)组成。该组与下伏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厚度约75m。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28分布于矿区中部地段,岩性为灰、深灰色中至厚层状含燧石团块灰岩、粉晶灰岩夹钙质粉砂岩,含腕足类、腹足类等化石。厚约70m。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分布于矿区南东部,岩性要为灰黄、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钙质泥岩泥灰岩,厚度小于

7、20m。5.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分布于矿区中部,灰色中至厚层状泥质灰岩、泥质泥晶灰岩夹泥质条带。厚80-100m。6.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分布于矿山北部,紫红、灰紫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泥岩、泥灰岩,上部夹灰色中厚层泥晶灰岩。厚度大于100m(未见顶)。7.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山麓以及低洼地段,为黄色、灰色残坡积型含砾石的粘土、砂土,结构松散,厚度0~10m。覆盖龙潭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