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名称简介

青铜器名称简介

ID:40907485

大小:58.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8-10

青铜器名称简介_第1页
青铜器名称简介_第2页
青铜器名称简介_第3页
青铜器名称简介_第4页
青铜器名称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青铜器名称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青铜器食器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 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有一种 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 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 、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 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 央政权的九鼎。鬲(lì)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

2、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 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 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 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甗(汉语拼音:yǎn,粤音“演”)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 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 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 ,以利于蒸汽通过;下

3、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 ,直耳,甗(18张)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 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 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 ,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 甗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 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 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

4、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 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 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 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大多数的甗为联体铸造。最独特的是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甑鬲分体,鬲体长方 案形,六只方足,腹底平,中空可以盛水,其下可以焚火。案面上有三个灶孔, 分置三甑,可以同时炊煮几种食物。簋簋,读作“诡”(G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 行于商朝至东周。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 。商代簋形体

5、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青铜簋器物造 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 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 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 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 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 ,士用三鼎二簋。簠fǔ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 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为

6、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 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 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盨xǔ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 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取下器盖 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说文解字》皿部:“盨,槓盨,负 载器也。”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 失。敦(拼音duì;客家话读doi1或dun4;粤音讲“堆”)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 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

7、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 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在考古学中念做dui4①青铜器名,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 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 ,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 。”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 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图为战国敦。豆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礼器。大汶口遗址已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时用于盛放黍

8、、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豆,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 战国时期。豆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