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刘淑艳)首

古诗两(刘淑艳)首

ID:40913705

大小:6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0

古诗两(刘淑艳)首_第1页
古诗两(刘淑艳)首_第2页
古诗两(刘淑艳)首_第3页
古诗两(刘淑艳)首_第4页
古诗两(刘淑艳)首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诗两(刘淑艳)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朱家尖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录课题2、古诗两首总课时2备课人刘淑艳教学目标(总)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2、背诵两首诗。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背诵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体会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3.用自己的话说

2、说诗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教学重点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板书课题:咏柳(读课题并解题:你知道课题中“咏”是什么意思吗?(赞美)了解诗人贺知章(板书:贺知章)(课件出示)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是大诗人李白的好朋友,少年就以文章出名。它的诗今存在19首(《采莲诗》、《回乡

3、偶书》等),其中写景的诗,文字通俗,意境清新,代表作《回乡》更是妙趣横生,传诵至今。二、初读,感知,识字l.师:诗人是怎么描写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这首诗要求会写的5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认读生字。)2.出示词语课件,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并交流识记方法。(1)指名读。小老师带读。(2)交流识字方法,指导书写“裁剪”二字。3.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识字教学在三年级仍然是重点,但老师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运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让学

4、生在轻松、愉快中将生字读准,并牢记字形。4.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全班齐读。三、诵读,知意,背诵1.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行。(l)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远看柳树的图片。(2)学生观看图片,谈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师:在诗人的眼里,远远望去,高高的柳树垂下柔软碧绿的枝条,像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柳条的样子像垂下来的丝带,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想象。)(3)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呢?从这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1:我知道“妆”是“打扮”的意思。“绦”是“用丝编成的带子。学生2:我知道第一句诗告诉我们这高高的柳树像碧玉打扮而

5、成的。碧玉和柳树的枝条都很绿,绿得很滋润。学生3:我知道原来诗人是说这刚长出的碧绿的叶子像绿色的玉那样惹人喜爱,这是一个比喻句,诗人不仅用碧玉来比作嫩绿的枝叶,还把那垂下的柔软的枝条比作了“绿色的丝带”。“绦”就是指“用丝编成的带子”。(同时老师展示课件.)学生4:我知道“万条”,是虚数,形容柳树的枝条之多,长得很旺盛。(4)指名读,并让学生尝试划分诗句节奏,教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大意。(高高

6、的柳树像用碧绿的玉石装扮成的,无数柳条垂下来像是绿色的丝带。)(6)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行。2.自读第三、四行。(l)师:前两行诗,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刚刚发芽的柳树的美丽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行,多读几遍。(2)学生自读。指名读。(3)师:这么美的柳叶一定是一位巧手的裁缝才能裁出来的吧?诗人这样问道:(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紧接着,诗人又自己回答,告诉我们这巧手的裁缝就是那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在这两行诗里,诗人通过赞美柳树,用自问自答的方

7、式,把二月的春风比作剪刀,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4)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两行的意思。(不知道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的?原来是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啊!)3.尝试背诵。4.拓展:春风还剪出了什么(见课件)四、赏读《江畔独步寻花》(具体见同步练习)五、作业《完成同步练习》第七题在古诗的教学中,一定先让学生的自主性充分显示出来,让学生学会借助课本里的注释和资料书,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学习,并在独立的古诗词学习中迁移运用。教师随学生的生成结果调控课堂结构、随机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所

8、描绘的情景;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说话训练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补充课本之外的古诗,不作详细讲解,简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两首古诗相映成趣,意境上互相补充,互相呼应,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更有层次,内容更厚重丰盈,同时将古诗文的积累落到了实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泗、滨”2个字,会写“滨、紫”2个字。诵读古诗,并背诵。2.理解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3.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