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开题报告

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开题报告

ID:40951187

大小:4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1

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开题报告_第1页
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开题报告_第2页
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开题报告_第3页
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开题报告_第4页
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对“民工荒”现象的理性思考——城市就业的成本分析课题类型:论文þ设计□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工商管理(7)班专业(全称):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别:指导教师:2010年12月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沿海地区企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大幅增长。这样就出现了中国独有劳动力迁移现象:“民工潮”。然而,与“民工荒”似忽相背离的一个现象是:在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就是说,劳动力的供给

2、是非常充足的,而企业却招不到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到时是什么驱使广大的“民工”们放弃到城市就业呢?笔者认为,城市就业的收益的大小及其概率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劳动力的流动来看,劳动者选择流动到城市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乡预期收入差距,二是迁入城市后能够找到工作的概率。随着国家对农业户口的各种有利政策,城市就业成本的不断提高,还有在通货膨胀的推动下,许多人选择不在城市就业,更出现了许多如“逃离北上广”的说法。本文将通过研究此课题,围绕城市就业成本(从城市就业的心理成本、物质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深入研究,

3、以求找出最好的的方法和途径解决问题,对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城市和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顺利建设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研究目标:(一)国外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国外对劳动力流动的成因、成本收益分析有过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观点:1、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55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了题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文章,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个经

4、济部门,一个是”资本主义”部门,又称现代部门,边际生产力趋向于零,人均生产量与该部门的最低生活水平相等。刘易斯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以上的实际工资,农业部门就能够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种发展情况,一直延续到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增大而使实际工资上升至与工业部门实际工资相等时,劳动力的转移便结束了。2、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的托达罗(M.P.Todaro)模式。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P·托达罗于1969年发表了题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模式和城市失

5、业问题》的文章,提出了乡村人口流动的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取决于在城市里获得较高收入的概率和对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失业者风险的权衡;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而这又导致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致使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进而,他建立了描述城市失业问题愈来愈严重的动态均衡模型。从托达罗模式来看,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力主要是客观存在相对经济利益的驱使。该模型假定:劳动力的流动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的反应。托达罗模式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只要工业

6、部门的预期工资高于农村部门的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工业部门劳动力增加,失业率上升,预期工资随之下降;当预期工资下降到与农业部门的工资相等时,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就告停止。这两种模型都无法对当前的“用工荒”现象做出最优解释,对劳动力转移的动因的解释存在很大的缺陷,刘易斯模式把劳动力流动机制简单归于两部门间的工资率差异,而我们必须面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存在明显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而托达罗模式把劳动力的流动动力仅归于城乡预期收益的简单比较。无论是刘易斯模式还是托达罗模式,都属于

7、劳动力流动无迁移成本化的理想假设。国内学者对本课题的研究:周其仁()认为,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就业机会与他们的自身能力密切相关;赖小琼()则从成本约束的角度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中国劳动力转移模式;而郑英隆()提出农民工弱信息能力导致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但他们的理论都只关注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某一个因素,没有构建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来替代传统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式。简新华、张建伟()认为,“用工荒”是在各种制度短缺条件下民工对权利缺失的一种自主反应,提出只有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8、各种制度障碍,才能根本上消除“民工荒”现象;王仕豪、张智勇、李士梅、徐志勇()认为,“用工荒”是民工工资待遇长期太低导致的结果,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工工资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的局面,也可以通过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以及企业技术改造实现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刘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