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突破重难点

小学数学论文:突破重难点

ID:40952581

大小:15.38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数学论文:突破重难点_第1页
小学数学论文:突破重难点_第2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突破重难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论文:突破重难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教学重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学难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难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是实验教材二上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画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但是老师可能会忽视一点解决这些重难点过程中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纵观钟老师的这节课,整节课三个大的环节:角的认识及

2、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基本上可以说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总感觉停留在表面上,还不够深入到位。钟老师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教学过程中,在做得比较好的是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从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如:操场上的球门、活动器材、园丁的剪刀、老师的三角板、教学大楼的指针……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主题图中的角,涵盖了锐角、钝角和直角,其中以直角最多,原因有二:一是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二是它是认识锐角、钝角的基础。图中的角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这为

3、解决教学重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概念,让学生说一说角是由哪些组成的,引出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初步形成了角的表象,在这个环节中钟老师做得特别好的是在判断下面那些图形是角,那些不是角,我们一般老师的做法都是让学生判断完就结束了,钟老师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做出判断,而是还要让学生改正过来,这样做对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如果能在这个环节中再加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来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等活动感知身边的角,对角的表象的形成会更进一步。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所以这里适合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提升

4、他们对角的认识。比如说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这远远要比让学生说一说角是由哪些组成来得深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在这里得到了更好的突破。再来判断钟老师的那些判断题中一个平角是不是角可能会更容易学生理解。第二个环节解决角的大小问题,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钟老师是直接用张开或缩小活动角的大小来感知角的

5、大小跟张开的大小有关系,来让学生理解,然后用重叠法和观察法(这个观察法是我自己给他取的)来判断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这块难点内容的设计似乎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使得这个难点的突破停留在字面上,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其实在这个环节中动手操作更是不能少,虽然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相应的动手练习,但是没有真正达到突破难点的作用,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当然这也是代表我个人的不成熟的想法,在角的大小教学中,可以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但是边有长短,让学生判断,然后用课件演示两个角完成重叠,说明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更直接也更直观,对于低段学生来时,像这样图形的表象形成更适合用直观的演示,然

6、后用学生手中的活动角(这些角的两条边都是一样长的)来摆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同桌比一比,是不是一样大?当然学生一定会有人说不一样的?那么就可以直接抛出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在这里可以展开讨论,也相信孩子们一定能说出他们的发现,或许语言上不是很规范,我们老师稍微帮他们组织一下就行了。这样一来教学的难点又在孩子们的动手中无形的解决了。当然这些都是我自己理想的状态,或许课堂上还会有不同的状况发生。第三个环节是画角,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钟老师也处理的很不错。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备课上多动一番脑筋,多花一番

7、心血,认真研究大纲,努力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弄清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全心全意的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去,就能找到关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锦囊妙计",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