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从“喻”中汲取教育智慧

小学语文论文:从“喻”中汲取教育智慧

ID:40953664

大小:3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论文:从“喻”中汲取教育智慧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从“喻”中汲取教育智慧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从“喻”中汲取教育智慧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从“喻”中汲取教育智慧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从“喻”中汲取教育智慧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从“喻”中汲取教育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喻”中汲取教育智慧 新目标必然要求有新的教学方法。人们总是向外找,移植国外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实,要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只有从我们的文化中去找药方。从中国古典的教育思想中借鉴,比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更能适应中国的教育。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颁发“孔子教育奖”,这表明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要好好地继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就应重温孔子,研读《论语》,感悟其中的教育智慧,增长教书育人的才智。《礼记·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喻”是先秦最主要的讲授方法,也是最好的教学方

2、法。而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最缺乏的正是这种教学方法。《礼记·文世子》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先秦时期对教师教法的要求,是“喻”而不是“传”“授”。“教之以事”,就是举事例来阐述,让学生体会到需要学习遵守的各种知识、品德。我们把这种教法叫“喻教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法主要是“喻”,而不是“传”和“授”。最好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就是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繁杂的知识简单化,运用举例子,打比方,说故事,使学生领悟得更深刻。而“喻”,就是这样的教学方法。想让学生知道的知识,通过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等,创设情境,提供条件,让学生自己发

3、现知识,使学生自己领悟到该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兴奋感,对自己感悟和发现的知识,就会记忆深刻——因为是自己感悟出来的的东西。这些知识,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运用。“敝帚自珍”,也可用来解释这种现象。比如我们经常在拼音教学中采用故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能有效地突破拼音教学中的难点。比如ü和j、q、x相拼,要去掉两点,这样一来,学生很难分清ü和u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给学生讲述了故事:在一个美丽的语言国家里有个声母村,村子里住着bpmf等很多的声母小朋友。在声母村的旁边还有一个村子,叫韵母村,村子里住着很多的韵母,有6个单韵母,我们已经很熟悉啦,他们就是

4、aoeiuü。在这两个村子中间有个公园,很多声母小朋友和很多韵母小朋友都喜欢到这个公园来合影拍照,他们管这个公园叫音节公园。有一天声母村的3名小朋友jqx去公园玩,正好碰见了韵母村的ü小朋友,于是他们就在一起玩了,他们还合影了呢。拍照的时候啊,jqx三个淘气鬼,看着ü的眼睛,觉得ü的眼睛太大了,一定要把ü的眼睛擦去。结果他们拍成的照片就变成了这样ju、qu、xu。等他们的照片一贴出来,大家都糊涂了,倒底是谁和jqx在一起玩的呀?是u还是u呢?大家说,我们去找齐天大圣孙悟空吧,他有一双火眼金睛,他一定知道。来到花果山水帘洞,小朋友们一齐大喊:“美猴王!美猴王!

5、快快来帮忙!”大圣正在教小猴子们做算术呢,听见小朋友让他帮忙,就跳出水帘洞,踩着筋斗云就来到小朋友们面前,说:“找俺老孙啥事儿?”小朋友们就把照片给大圣看了,大圣用他的火眼金睛一看,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大圣就把事情讲给小朋友们听了:ju-j-u、qu-q-u、xu-x-u。是u不是u,u不和jqx做朋友的。大圣说:“我教你们一个口诀,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呀,就能看清楚了。跟我读——jqx,小淘气,见了ü眼就擦去”。大圣拔下一根毫毛,放在最里面嚼一嚼,变成了很多很多小毫毛,然后放在手心里一吹,就吹到每一个小朋友的身上了,大圣说:“小朋友们,俺老孙现在给你们每人

6、一双火眼金睛,你们可以看仔细了。俺老孙去也。”说完一个筋斗回水帘洞去了。现在你们也有火眼金睛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照片中是谁和谁吗?ju-()-()  qu-()-()  xu-()-() nu-()-() lu-()-()小家伙们听得津津有味,六七岁左右的小孩有效注意时间短,教学要讲究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故事教学是舟、是桨,我们只有抓准了这一点,才能到达小学语文教学成功的彼岸!《述而篇》有一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知识积累不丰厚,不能开悟;不多练说,不能讲明白。举一隅不能使对方反三隅,就不再重复举的“一”。“举

7、一”就是“喻”,认为告诉学生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强调的是“反三”,认为若学生不能反三,就不再教了,责任在学生。其实,孔子强调的是“举一”,“不复”是不重复所举的“一”。孔子强调的是老师的语言水平,举的“一”要能使人反三,不能反三,是因为举的例子不好,要换一种说法。孔子在教育学生时,经常运用“喻”这种讲授方法。在他谈到出身问题不是成功的障碍时,他打了一个比方说:“如果耕牛的牛犊毛色赤红且犄角周正,虽然它是耕牛的后代不宜做祭品,但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言外之意就是:只要你有了出众的才能,不管身份如何低贱,你一样这个比喻

8、,很形象地阐释了“英雄不论出身”这句话的含义,令人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