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333真题汇集14——17年真题

山东师范333真题汇集14——17年真题

ID:40955961

大小:30.1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11

山东师范333真题汇集14——17年真题_第1页
山东师范333真题汇集14——17年真题_第2页
山东师范333真题汇集14——17年真题_第3页
山东师范333真题汇集14——17年真题_第4页
山东师范333真题汇集14——17年真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东师范333真题汇集14——17年真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中体西用【解析】“中体西用”由洋务派代表张之洞于1898年《劝学篇》中提出,该篇分为内片和外篇,通篇主旨归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形式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同时,“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

2、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替代。2、京师大学堂【解析】京师大学堂创办于“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1896刑部侍郎李瑞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首次向清政府提出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此后,康有为等也多次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

3、。1896月11日,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特别提出:“京师大学堂为各行蒙学教育提示: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省之倡,尤应首当举办。”而后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得到光绪帝的批准,并排孙家鼐为管理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京师大学堂是维新运动仅存的硕果,并与同年11月正式开学。1990年京师大学堂毁于八国联军战火,1902年复开,并纳入清末学制体系,规模也逐步扩大.3、朱子读书法【解析】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一生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

4、,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读书法六条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4、贝尔一兰开斯特【解析】贝尔一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monitor),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额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

5、的压力。因此,它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因此,它最终被人们抛弃.5、学习风格【解析】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蒙学教育提示: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北宋的三次兴学及其结果。【解析】北宋实行崇文政策

6、,重视通过科举制度网罗人士,但却忽视了兴学育才,学校教育受到很大冲击,国家深感人才匮乏。所以“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80多年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之后这个政策的侧重点转移到兴学育才。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兴学运动,意在改革科举,强化学校教育。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停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诗赋和经学。明法科试断案,重视实践能力。第三,创建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

7、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结果: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且其余波荡漾不息。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蒙学教育提示: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内舍和上舍,学生依据成绩依次升舍的制度。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

8、。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结果:熙宁兴学也同样因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夭折,但是它将北宋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