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设计 (2)

转炉设计 (2)

ID:40961120

大小:37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8-12

转炉设计 (2)_第1页
转炉设计 (2)_第2页
转炉设计 (2)_第3页
转炉设计 (2)_第4页
转炉设计 (2)_第5页
资源描述:

《转炉设计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转炉炉型选型设计及相关参数计算1转炉炉型设计1.1.1炉型选择氧气顶底复吹转炉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的一项新炼钢工艺。其优越性在于炉子的高宽比略小于顶吹转炉却又大于底吹转炉,略呈矮胖型;炉底一般为平底,以便设置底部喷口。综合以上特点选用转炉炉型为锥球型(适用于中小型转炉见图1-1)。图1-1常见转炉炉型(a)筒球型;(b)锥球型;(c)截锥型1.1.2主要参数的确定本设计选用氧气顶吹转炉(公称容量50t)。(1)炉容比炉容比系指转炉有效容积与公称容量之比值。转炉炉容比主要与供氧强度有关,与炉容量关系不大。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转炉炉容比一

2、般取0.9~1.05m3/t。本设计取炉容比为1.05m3/t。(2)高径比转炉高径比,通常取1.35~1.65。小炉子取上限,大炉子取下限。本设计取高径比:1.40。(3)熔池直径可按以下经验公式确定:(1-1)式中D——熔池直径,m;G——新炉金属装入量,t,可取公称容量;K——系数,参见表1-1;t——平均每炉钢纯吹氧时间,min,参见表1-2。表1-1系数K的推荐值转炉容量/t<3030~100>100备注K1.85~2.101.75~1.851.50~1.75大容量取下限,小容量取上限表1-2平均每炉钢冶炼时间推荐值转炉容量/t<3030~1

3、00>100备注冶炼时间/min28~32(12~16)32~38(14~18)38~45(16~20)结合供氧强度、铁水成分、所炼钢种等具体条件确定注:括号内数系吹氧时间参考值。设计中转炉的公称容量为50t,取K为1.85,t取15min。可得:m(4)熔池深度锥球型熔池倒锥度一般为12°~30°,当球缺体半径R=1.1D时,球缺体高=0.09D的设计较多。熔池体积和熔池直径D及熔池深度h有如下的关系:(1-2)由可得:(m3)将代入式(7-2)得:(m)(5)炉身高度转炉炉帽以下,熔池面以上的圆柱体部分称为炉身。其直径与熔池直径是一致的,故须确定的

4、尺寸是炉身高度。(1-3)式中、、——分别为炉帽、炉身和熔池的容积;Vt——转炉的有效容积,为、、三者之和,取决于容量和炉容比。代入数据可得:=3.19m(6)熔池其它尺寸的计算设计部门推荐的球冠弓形高度为:h1=0.09D=0.09×3.38=0.3042(m)炉底球冠曲率半径:R=0.99D=0.99×3.38=3.3462(m)(7)炉帽尺寸炉帽尺寸包括炉帽倾角、炉口直径和炉帽高度。①炉帽倾角。炉帽倾角一般为60°~68°,小炉子取上限,大炉子取下限。本设计取炉帽倾角为65°②炉口直径一般炉口直径为熔池直径的43%~53%较为适宜。小炉子取上限,

5、大炉子取下限。本设计取炉口直径为1.8m。③炉帽高度为了维护炉口的正常形状,防止因砖衬蚀损而使其迅速扩大,在炉口上部设有高度为=300~400mm的直线段。炉帽高度为:(1-4)=0.5×(3.38-1.8)×tan65°+=1.69+0.3=1.99(m)那么,炉帽总容积为:==16.80(m3)(8)出钢口尺寸出钢口一般都设在炉帽与炉身交界处,以使转炉出钢时其位置最低,便于钢水全部出净。出钢口的主要尺寸是中心线的水平倾角和直径。①出钢口中心线水平倾角。为了缩短出钢口长度,以利维修和减少钢液二次氧化及热损失,大型转炉的θ1趋于减小,一般为15°~20

6、°。本设计取15。②出钢口直径出钢口直径决定出钢时间,随炉子容量不同而异。通常又下面的经验式确定:==12.7(cm)式中——转炉公称容量,t。③出钢口衬砖外径:=6=6×0.127=0.762(m)④出钢口长度:=7=7×0.127=0.889(m)(9)炉身尺寸的计算①炉膛直径炉膛直径D膛=D=3.38(m)(无加厚段)②转炉总容积根据选定的炉容比V/T=1.05可求出:V总=1.05×50=52.5(m3)③炉身容积炉身容积:④炉身高度:炉身高度:根据公式计算可得:=⑤炉型内高=1.1.3底部供气构件的设计本设计为增加废钢型顶底复合吹炼法。不仅在

7、转炉底部布置喷吹惰性气体或中性气体N2来加强搅拌,还考虑在转炉底部喷吹小部分燃料与氧气。为炉膛提供更多热量,补偿废钢加入所吸收的热量,使转炉冶能够炼顺利进行。(1)底气用量在底部吹N2、Ar、CO2等气体时,供气强度小于0.03m3/(t·min),其冶金特点接近顶吹法;达到0.2~0.3m3/(t·min),则可以降低炉渣和金属的氧化性,并达到足够的搅拌强度。最大供气强度一般不超过0.3m3/(t·min)。全程吹Ar,成本太高;全程吹N2,又会增加钢中的氮。所以,本设计采用底部全程供气,但是前期吹N2,末期再改吹Ar;供气强度为0.2m3/(t·m

8、in)。(2)供气构件根据本设计的底部喷吹N2和Ar,选择砖型供气元件,且为弥散型透气砖。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