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不在场”

略论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不在场”

ID:41014182

大小:3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13

略论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不在场”_第1页
略论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不在场”_第2页
略论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不在场”_第3页
资源描述:

《略论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不在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略论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不在场”姓名:张鸿飞单位:如东县双甸镇双南小学地址:如东县双甸镇双南居委会人民路8号邮编:226404电话:13485171786所谓“不在场”是德国存在主义学者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社会中的个人锁闭自身,隐匿自我,大致表现为意识的不在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是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并没有从遮蔽的状态中释放出来,表现为合作探究的过程只变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平台”,而多数同学成为课堂中“沉默的大多数”,导致了语文课堂的“马太效应”愈来愈严重,

2、强者愈来愈强,沉默者愈来愈沉默,而小学语文课堂也因为这几个表现活跃的学生摇身转变成所谓的高效课堂,但是这恰恰与高效课堂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中甚至在课堂之外学会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但是部分小学探索的高效课堂依旧没有走出满堂灌的课堂的误区,很多教师都把教学的效率等同于“教的效率”,并以“教的效率”取代了学生“学的效率”,同时,很多农村小学的学生也比较羞于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张扬,本该更应该注重与学生交流和对话的农村课堂却成了教师自

3、己和自己的交流,成了教师和少数同学的交流,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听众的角色,我个人认为这样的课堂是披着高效课堂外衣的“低效课堂。”一.归因分析1.以理性的分析代替感性的领悟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注重于语文知识的量化,着力于培养学习者语言文字的技能,而人文性则着力于学生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在接收文本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同时将其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审美创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本是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的,但由于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片面解读以及当前教育评价机制的相对滞后,导致了语文的工具作

4、用成为遏制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瓶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互制约导致了语文课堂“囚徒困境”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不参与,不探究,这是学生拒绝接受知识的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厌倦那种机械的,重复的练习和练说,他们需要的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语文教师对“双基”的矫枉过正使得语文的人文教育成为负担,事实上,语文的人文教育无处不在,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之中,语言习得的材料非常丰富,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将目光从课堂的四十分钟延伸至生活当中,从时间和空间的双向维度拓展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而语文课堂,不仅仅在于

5、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和正确读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觉的培养感悟语文的意识。2.低效甚至无效的对话的充斥叶澜教授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而当这种交往活动有了传授经验和潜移默化影响人的身心的作用时,就逐渐演化成了教育。正如巴西著名的学者弗莱类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师生、生生之间有意义的对话展开的,从对话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交流,通过清晰的对话,教师和学生相互敞开精神

6、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交流与意义的分享。而当下语文课堂很多都充斥着无意义的对话,首先表现在对话前提的缺失,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在课堂上形成关于意义对话的期待,在生理和心理层面没有开始接纳对话的展开,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外在于自己的心灵的,基于这样的心理,文本的语言和教师的语言都不会自发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其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没有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文本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张华)。教师忽略了真正的对话是基于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真正对话的展开需要学生卸下“心理面具”,向老

7、师和同学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相处时多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真正的走进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更好的把握学生言语中的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最后,对话内容的贫乏也造成了学生的“不在场”,对话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能力,然而,语文课堂师生对话的封闭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分析文本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必定剥夺了学生想象力的技法和培养,这种封闭状态下的对话会导致语文课堂出现对话形式的单一和对话内容的重复,学生的灵魂没有参与到交流之中,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基于民主

8、、平等、乐观、信任上的多元的交流,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二.策略探究1.调动学生主动性,营造多元对话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是一种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在母语的环境中发掘美的事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