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读书报告

2019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读书报告

ID:41033318

大小:20.2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14

2019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读书报告_第1页
2019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读书报告_第2页
2019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读书报告_第3页
2019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读书报告_第4页
2019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读书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读书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读书报告  本书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80年代末出版的《复活》是作者穷尽毕生力量,在文学史上的思想精华与巅峰。他晚年追求质朴的平民生活,11月7日病逝于火车站,享年82岁。  高尔基说: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一个。  在他的作品中,语言恳切平实,情感颠簸丰富。写到情感细腻处时,细水长流,写到情感冲突时,惊涛骇浪。托尔斯泰的艺术成就就如同艺术本身一样,博大精深,高深莫测。在本

2、书中,不仅复现的是家庭中事件的纠葛,更是再现了整整一个时代。他用视角的广度与灵魂深处的呐喊驾驭繁杂的线索,衔接得天衣无缝。奔放的笔触融合历史与实际,艺术与生活,在史诗的庄严于肃穆中创造多元化,譬如人物内心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丰富性,不粉饰或漫画化,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艺术魅力在洞察微观世界的嬗变过程,相互和谐的联系中塑造人物形象,淋漓尽致。我认为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最大的区别便在于言语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效果,外国小说中与郭敬明、三毛唯美可咀嚼的文风出入很大。其实中国也存在很多运筹小说的语言朴素简单的,诸如余秋雨、老舍、杨绛

3、等等,淡如白开却淡而有味,外国文章的格调却有种不可言传的沉重感。托尔斯泰不咬文嚼字,所谓文豪的风范便是不在字眼上前瞻后顾,而是注重宏观的整体,注重场面的排布铺设。所有情感的跌宕此起彼伏,却顺接自然。有人说小说的妙处在于适时而收,出其不意却又合情合理。托尔斯泰的文字初读时并不让人牵肠挂肚,然而却被他高贵超脱的灵魂牵引着,越读下去,越坚定他的文字有着一种魔力,像歌德所认为的那样——我是在和一个高贵、先知先觉的人谈话。读到深处,必定会因气势磅礴而震撼。他的文字,是一种危险又安全的产物,可以抚平所有漂泊流浪的心,让人有所依托

4、和灵魂的寄宿,同样可以化作冷兵器,狠厉地刺痛在时代的夹缝中拖着一身腐朽皮囊,恬不知耻地出卖人格的人。  我崇拜他,读完他的文字,恍若一梦,却又大梦初醒。  他在全文开篇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读本书之前,我自认为已经透彻地领悟到这句话深刻的奥义,可在读完之后发现原来不过是九牛一毛,岂止是差之毫厘。  小说中安娜卡列宁娜居于中心位置。她遇人不淑,年轻时嫁给一个头脑僵化思想保守至麻木,虚伪成性自私自利至冷酷的官僚卡列宁。世风日变,弗龙斯基重新唤醒了她对爱情和生活的追求

5、,她虽跨越礼教的樊篱,却不肯走出人格的底线。后期弗龙斯基因功名之心的蠕动儿厌弃她,安娜却仍旧猎逐她向往的爱情,逐渐开始习惯于虚伪和欺骗的精神。根深蒂固的意识与萌发的意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她在生活、婚姻、时代、精神的矛盾的禁锢折磨下选择自杀,也是为了报复弗龙斯基,最终无可避免地成为转折时期祭坛的牺牲者,一场悲剧临至尾声。  1。贵族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他们在家庭、婚姻等道德伦理观念方面发生怎样的激烈变化?  1。安娜一心追求真挚的爱情,曾为爱情牺牲母爱,奋力挣扎在上流社会的桎梏里,为何小说最终昭示她一度对卡列宁怀有负罪

6、感,并不能挣脱与上层社会的血缘关系?  2。安娜认为自身在婚姻与感情上有着高贵的思想,她不曾了解弗龙斯基却一见钟情,她倾心于他的仪表、风度以及旺盛生命力的自发要求,这究竟是爱情还是欲望?  列文和基蒂的婚姻与前者形成对照,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不同于一般的忏悔贵族,探索通过“不流血革命”以达到与农民合作、共同富裕的效果。并最终与苦恋的基蒂拥有完满的家庭。  1。列文曾因思想道德上的探索而心灰意冷,意图自杀。在矛盾冲击的时代背景下,他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2。作者背离欧洲形式,突破家庭小说的框架。基

7、蒂和安娜都曾倾心于弗龙斯基,但最终基蒂背道而驰。两个家庭作者是如何布局的?二者又有何交叉联系或分别?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  问题一:列文鄙视彼得堡的宫廷贵族,却以出身世袭贵族而自豪;他厌恶资本主义并否定其在俄国发展的必然性,但他自己的农业经营却是资本主义方式;他断言资产阶级所得的是“不义之财”,自己却和劳动者进行残酷斗争;他反对以农奴制的“棍子”压制农民,却又向往于贵族的古风旧习。在历史的转折变革中,他同样是矛盾的集合体。在社会经济探索的过程中,列文的内心开始发生第一次转型,他开始探索思想和道德,在各种宗教哲学中寻求

8、答案,无果。于是他又开始发生第二次转型——万念俱灰的自杀念头。最后从宗法制农民那得到启示:要“为灵魂而活着”。他开始第三次思想转型,彷徨与迷惘有了些许的安定。而在此时托尔斯泰以一种清醒的头脑煞住进展,没有让列文的自我心灵麻醉苏醒,即便没有解决实际矛盾,却如歌德那句:“善良的人在追求中迷惘,却究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问题二:前后两个家庭形成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