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阶段性练习题

高二历史阶段性练习题

ID:41057895

大小:20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5

高二历史阶段性练习题_第1页
高二历史阶段性练习题_第2页
高二历史阶段性练习题_第3页
高二历史阶段性练习题_第4页
高二历史阶段性练习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阶段性练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历史阶段性练习题(2012年12月)一.单项选择题(共计40小题,每小题1.5分,合计60分)1.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①平等思想的传播②通商口岸的开设③民主政权的建立④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②④2.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

2、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3.“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D.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4.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

3、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5.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6.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

4、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7.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这就造成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一观点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主张相比较,两者都特别强调A.提倡解放人性B.关注政治上的平等C.注重社会民主D.关注家庭生活的平等8.中国进步思潮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密不可分。一战期间,以孙中山.张謇.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的主流思想及各自的

5、主要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下列思想与以上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B.民主法治——君主立宪——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C.民主共和——君主立宪——社会主义——民主与科学D.君主立宪——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9.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②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④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

6、D.①②③10.毛泽东的诗词,形象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画面。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②“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③“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④②①③11.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7、A.晚清(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12.1908年,刘师培在《(共产党宣言)序》一文中指出:“欲明欧洲资本制之发达,不可不研究斯编(注:指《共产党宣言》);复以古今社会变更均由阶级之相竞,则对于史学发明之功甚巨;讨论史编,亦不得不奉为圭臬(注:准则)。”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运用A.文明史观B.现代化史观C.全球史

8、观D.阶级斗争史观1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量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4.晚清时期,有人提议:“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