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长春三上)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长春三上)

ID:41061834

大小:129.1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5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长春三上)_第1页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长春三上)_第2页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长春三上)_第3页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长春三上)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语文长春三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长春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

2、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古诗阅读,增加感性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朗读课文,要求熟练、有自己的理解。阅读相关的文章。◆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2.介绍苏轼(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2)了解题壁诗古代诗

3、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宋代盛行,是因为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了解“题西林壁”,了解诗人苏轼。二、初读课文,感知美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2.学生观察图片,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3.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很高大,从不同的方向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庐山的景色,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三、分组自学,理解美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

4、,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古诗。四、汇报交流,感悟美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地处看,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2)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我)没有看

5、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我身在这庐山之中。(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缘”“此”在诗中的正确意思。(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设计意图】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想让学生一起朗读这

6、首诗,然后让学生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五、总结全文,升华美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六、作业:1.背诵全诗2.尝试用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板书设计:题西林壁看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悟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7、在此山中。◆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