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和游山西村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和游山西村

ID:41101596

大小:1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8-16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和游山西村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和游山西村_第2页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和游山西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四、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和<游山西村>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成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登幽

2、州台歌>和<游山西村>。二、正课(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注意朗读节奏。指名学生读、学生齐读、分组读。3、掌握重点字词:悠悠怆然涕前念4、理解诗歌大意。5、诗歌赏析:(1)、前两句诗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是谁?“来者”是谁?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2)、“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3)、“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

3、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6、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7、齐读并背诵这首诗。(二)学习《游山西村》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2、听录音,注意朗读节奏。3、学生齐读。4、掌握重点词语:腊酒:头一年腊月酿制的酒.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古风存:保留

4、着淳朴古代风俗.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5、理解诗歌大意。6、诗歌赏析:首联:“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盛的菜肴招待客人的情况。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写村外风光,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景象,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一联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着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

5、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7、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这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8、齐读并背诵三、课堂练习1、《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

6、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3、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山村的美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山村的人更美?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四、课堂小结师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自己的收获。五、作业1、背诵这两首诗。2、预习其余三首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