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攻击行为》PPT课件

《人类的攻击行为》PPT课件

ID:41121019

大小:947.51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8-16

《人类的攻击行为》PPT课件_第1页
《人类的攻击行为》PPT课件_第2页
《人类的攻击行为》PPT课件_第3页
《人类的攻击行为》PPT课件_第4页
《人类的攻击行为》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类的攻击行为》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类的攻击行为2007年16日7点15分(北京时间19点15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枪击造成33人死亡,枪手韩国学生赵承熙开枪自尽。案件发生后,布什称枪击案令美国举国震惊。凶手其人:1.23岁韩国学生赵承熙;2.1992年从底特律入境;3.性格孤僻独来独往;4.老师曾发现其文字描述暴力;5.曾创作暴力剧本;6.3月份花571美元购买手枪及子弹。案例分析本章要点*攻击的概念*关于攻击的主要观点*攻击的影响因素*媒体暴力与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控制和预防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第二节影响攻击行为的因

2、素第三节日常生活中的攻击行为第四节攻击行为的控制与预防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一、攻击行为的概念二、攻击行为的解释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一、攻击行为的概念(一)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简称攻击,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和痛苦的有一行为。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二)攻击行为的分类1.从攻击的方式上看,攻击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2.从攻击的动机上看,攻击可以分敌意性攻击(retaliatorya。ggression)和手段性攻击(

3、instrumentalaggression)。3.根据攻击的性质还可以分为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和被认可的攻击行为本章讨论的主要是反社会攻击行为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三)攻击的普遍性图14-1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四)攻击的稳定性攻击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攻击性与后来的攻击行为有普遍联系。赫伊斯曼(1984)对600多名被试进行历时2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攻击性记录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30岁)的攻击性行为。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

4、及其原因二、攻击行为的解释(一)攻击的本能理论攻击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死本能对内自我破坏。死的本能对外会把攻击推向他人,把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外部,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侵略,损害,征服。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而且人类的攻击行为不会消失。重要的是让人们有机会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将攻击性释放出来(体育竞技、自由搏击)。2.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攻击具有生物保护和物种进化的意义。攻击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于实施攻击,而战争就成了发泄攻击冲动的重要途径。

5、对丽鱼的研究实验P199爱布尔等的老鼠实验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3.对本能论的评述本能论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出现攻击行为,是因为具有与生俱来的攻击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类质疑是,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攻击本能。另一类质疑是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攻击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人类就一定具有攻击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攻击本能,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攻击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出攻击性。由此推断,人类攻击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处。事实上,人类的攻击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6、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上。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二)攻击的生物学理论攻击归于个体内部脑机制:海马:影响情绪;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并被大脑调节。猴子实验P199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攻击行为。神经递质: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攻击增多);雄性激素:增加攻击性P200酒精:降低人们对行为的抑制力和约束力解除对行为的抑制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三)挫折—攻击理论1.最初的理论观点挫折(frustration):对

7、行为后果的阻碍。玩具实验(勒温,1941)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们非常想期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才有机会玩那些玩具。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挫折感越大,导致的攻击越强?哈里斯(Harris,1974)实验实验助手在商场、银行和售票窗口排队的人群中插队,插到第二个人或

8、者第十二个人的前面。观察表明,第二个人对插队者的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具有攻击性。由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地达成目标,所以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口头攻击非语言攻击第一节攻击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3.对挫折—攻击理论的评述挫折并不是攻击的唯一原因,而且挫折也不是总导致攻击行为。挫折究竟是指一种外部的环境条件(某一事件),还是一种个体的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