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俗之送礼与名帖

古代礼俗之送礼与名帖

ID:41137698

大小:134.2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17

古代礼俗之送礼与名帖_第1页
古代礼俗之送礼与名帖_第2页
古代礼俗之送礼与名帖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代礼俗之送礼与名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礼俗之送礼与名帖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交活动中送礼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到后来,其中奥妙越来越多。给别人送礼,因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礼物有轻重,要估量厚薄、权衡轻重,掌握其尺度就要有一番斟酌。因为“来而不往非礼焉”,不但需权衡送出去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社交活动中送礼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到后来,其中奥妙越来越多。给别人送礼,因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礼物有轻重,要估量厚薄、权衡轻重,掌握其尺度就要有一番斟酌。因为“来而不往非礼焉”,不但需权衡送出去的,而且要估计人家送来的。估计对方可能送什么,考虑如何回礼、赏送礼的人,这又需要有预见性,更非易事。古典小说《红

2、楼梦》是反映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状况的名著,其中记载了大量送礼的事例。邓云乡著《红楼风俗谭》把其中的送礼分为八类。一是纯属友谊情感的馈赠。如第三十一回写史湘云送姐妹们绛纹石戒指,东西虽小,但有送有收,也属送礼。二是初次见面的馈赠,即常说的见面礼。其中有为友情的,有因礼貌的,还有另存目的的,情况较为复杂。三是红、白喜事的送礼。娶亲、聘女、过寿是红喜事;死人是丧事,但白寿也当喜事办,叫“白喜事”。此外尚有盖房上梁、乔迁新居、做佛事等,都当喜事送礼。各种红白喜事送礼,除关系特殊者外,一般是“礼”的成分多而“情”的成分少了。四是生日送礼,一般生日与整寿祝寿的礼不同,所送

3、礼物也因过生日者的身分地位而有区别。五是节礼,过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腊八等大小节日都要送礼。节礼亲友之间要送,上下级之间要送;宫廷也要向王公贵戚家送,不过不说“送”,而叫“赏”。还有借送节礼来“打秋风”的,即倚仗权势,借着给富豪之家送一点不值钱的礼物(如年节送对联等),换取银钱财物等价值更重的回礼,其送礼为名,图利是实。六是送土特产,过去叫“馈送土仪”。古代旅行不易,长途跋涉到外地,总要带些地方特产送礼。如《红楼梦》第十六回写黛玉由江南回来,“将些纸笔等物分送与宝钗、迎春、宝玉等”,也属于这一类。七是穷富亲友之间的礼物。如刘姥姥和荣国府之间的礼

4、物往来,虽然刘姥姥只送了点瓜果干菜而却得到了更多的回礼和资助,但其性质不同于“打秋风”、敲竹杠。八是钻营的送礼。即以送礼为手段去结交权贵,拉拢关系,进而达到投机钻营的目的,得到更大好处。以上八种,概括了送礼的大体类型。一般红白喜事,各种大礼,送礼要有礼单,收礼要有礼帐。送厚礼讲究四色、八色,不能送单数。呈上礼单后,收礼的人可以照单全收,也可全不收。而大多数情况是收几样退几样,把礼单上所列的,在收的物品下注明“敬领”,在不收的物品下注明“敬谢”,然后把礼单交送礼的人带回给其主人。记礼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备将来对方有事还礼时查考。对于送礼者则按例要给赏钱,以示犒

5、劳。与送礼相关联的还有“名帖”。名帖又称“帖子”,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名帖在我国起源很早。据载,秦汉之际人们在拜访谒见时,就开始用名帖通报姓名了。不过那时的名帖是把竹木片削平,上书自己的名字,名称也叫“谒”,后又称“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引兵过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郦食其“踵军门上谒”,求见刘邦。刘邦以为郦食其只是一普通“儒人”,不愿见,便派使者辞谢,“郦生瞋目按剑叱使者……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刘邦这才召见郦生。这里提到的“谒”,就是名帖。东汉之后,由于造纸术的发明,开始用纸制

6、作名帖,又有了“名”、“名纸”、“名刺”等名称。由于有的名帖除乡里、姓名外,还一并写上自己的官爵,故又称为“爵里刺”。唐宋时官僚士大夫中流行的“门状”,明清时下属见上司、门生见老师所用的“手本”,也都属于名帖的范畴。名帖的作用,当初是人们在登门拜访求见时,用来通报自己姓名的。但逐渐又出现了逢年过节时,本人不登门而派仆从到亲戚朋友家投送名刺,以此祝贺节日的现象。南宋周密《癸辛杂识》说:“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佥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其中还记了这样一件趣事:“余表舅吴四丈性滑稽,适节日无仆可出,徘徊门首。恰友人沈子公仆送刺至,漫取视之,类

7、皆亲故,于是酌(饮)之以酒,阴(暗中)以己刺尽易(交换)之。沈仆不悟(未察觉),因往遍投之,悉(全部)吴刺也。”吴四丈的掉包计颇为巧妙,一时成为人们相互传说的笑话。这种逢节遍投名帖的现象,类似于现如今辞旧岁迎新年之际,人们互相寄送贺年片。古人对名帖十分看重,几乎成了本人的代表,送礼时派人携带礼物的同时又拿着名帖,就等于自己亲自送去,显得更为礼貌郑重。所以,封建社会后期达官显贵派仆人送礼,一般都同时呈上本人名帖以示恭敬。如《红楼梦》第十一回写贾敬过生日,贾蓉谈及:“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四家王爷,并镇国公牛府等六家,忠靖侯史府等八家,都差人持名

8、帖送寿礼来。”此外,明清时期请客赴宴、请医生来家治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