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ID:41165494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18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2 愚公移山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家及作品简介。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

2、静无为。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倒装句

3、】(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省略句】(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教学提示】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讲解。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明

4、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

5、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6、。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

7、极、不可救药的老头。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把握文本写作艺术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讽刺和烘托的手法。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

8、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目标导学四:辨析寓言,明确主旨探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