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_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

考工记_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

ID:41166719

大小:210.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8

考工记_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_第1页
考工记_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_第2页
考工记_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_第3页
考工记_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_第4页
考工记_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工记_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原文物2008年第6期555考工记6营国制度与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的演变12孙丽娟李书谦(1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21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472000)Abstract:ItistheformingtokenofChineseurbanplanningtheorysincekaogongjiwaswri-tten1Accordingtothistheory,ancientcapitalsinHenanprovincecanbedividedintofourstages1Butitwasadreamingcapitalplanningb

2、yConfuciansatthattimeandonlyintheuniformandflourishingfeudalitysociety,maybeitcanbecometrue1Keywords:kaogongji;capitalconstructionsystem;layoutplan;theorysystem摘要:5考工记6营国制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以这一理论为标尺,可将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布局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考察可知,5考工记6营国制度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只是儒家描绘的一幅/理想王都0的美妙蓝图,只有在统一的封建社会盛世,才有可能

3、将这幅蓝图变为现实。关键词:5考工记6;营国制度;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形制比较明晰的古代都以,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城遗址,尤其是进入历史时期的都城,虽时代、时间也应同时。地区各异,但它们在平面布局上大多都呈现出了5考工记#匠人营国6载:/匠人营国,方一定的共性。这种有规律的共性,也就是中国古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代都城的布局规划体系。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都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0其后更述及夏后城发展历史链条比较紧密、分布数量最多又最具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三代宗庙宫室制代表性的地区,更是以这种古代都城布局规划体度,环涂七轨

4、和野涂五轨,不同级别的环城道路系的理论为指导,将之应用于都城建设实践的重和郊野道路标准。另有王宫门阿之制、宫隅之制要地区之一,在这一规划体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和城隅之制,均按周礼等级划分,规定了不同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文主要以这种体系标准。明确提出当时构成一座都城的主要要素包为标尺,对中原地区不同时代都城的布局进行简括城墙、城门、道路、宗庙、社稷、宫殿及商市要分析,对这一规划体系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意等,这些要素的组合布局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义、性质进行初步探讨。这些规定固然是针对王城建设而言的,但对于诸一、5考工记6营国制度对古代都城布局规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只是规模、体量上

5、的变划的基本规定化,有些功能设置有所损益,而总体的平面布局¹中国古代都城的布局,5考工记#匠人6第区别不大。具体的都城规划布局,其规定可概括一次予以较全面记载,规定原则也最为明确。所如下:以,一般大家也都认为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11城为方形,国都之制为九里之城,大小都城布局规划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据研究,依等级依次有别;º5考工记6是成书于春秋晚年的齐国官书,所21每面均设三座城门,共十二座;56考古研究31以王宫为核心,王宫位于都城中心构成雏形。大型窖穴坑分布于城址西北部地势较高地都城南北中轴线;区,城外西北部和城内北部发现两处同时代的墓41南门、朝、寝、市都由南至北布置在中葬

6、群,表明墓葬与居址区尚没有明确的地域划轴线上。王宫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分。钱耀鹏5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史地位6稷对称设置在王宫前方的左右两侧;一文中说:/(圆形)平面结构则多见于此前的51道路分经涂、环涂、野涂。城内南北、环壕聚落当中。,,在平面结构上有继承环壕聚¼东西向街道各有九条,构成棋盘式规整布局,以落之特点的一面。0并将这一点作为西山城址原纵贯南北的经涂为主干道,经纬道路环绕王宫沿始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城门方面,仅发现北、西中轴线对称布置;门各一座,而且其位置并不居于城墙中部。城内61依5周礼#地官#大司徒6,城内居住区道路也仅发现通往北门的一条,体现不出沿中轴为

7、闾里设置,整齐规整。线规划的思想。宗庙、社稷建筑及商市遗迹等均这就是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基本规定和核心没有发现。西门内东侧发现的夯土建筑基址,位部分。以下我们即以这种理论体系为基础,对中置偏于城内西侧,面积相对于整座城址也较小,原地区不同时期的都城发展进行基本的考察和分所以还不宜看作是城内居于中心地位的建筑。析。总之,西山城址的城市建造较之以前的聚二、中原地区古代都城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落,已有相当的进步性。而且,可能已经具有了按照5考工记6营国制度确定的都城布局氏族政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