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 论文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 论文

ID:4116965

大小:3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28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 论文_第1页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 论文_第2页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 论文_第3页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 论文_第4页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 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 - 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论文关键字:民族历史作品创作影片抗战电影战争英雄传奇多元景观——新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的历史与现状(1949~2005)内容提要:根据创作环境、创作诉求与创作观念的差异,本文把大陆在1949~2005年期间面世的“抗战题材电影”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分别进行了扼要描述与阐释。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把“抗战题材电影”统一简称为“抗战电影”。关键词:新中国抗战题材电影述评史博公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长达14年(1931~1945)之久的

2、抗日战争,对于影视艺术创作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丰厚的宝藏。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包括纪录片、故事片等各个片种在内)已拍摄了百余部之多。尽管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均依托在“抗战”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但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外在风格与内在意蕴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1949~1978年和1979~2005年这两个时期的创作当中,前者视角偏狭、主题单一,着重于演绎敌后游击战中的英雄传奇;后者视野开阔、意趣盎然,致力于揭示民族浩劫下的多元景观。如果结合新中国的

3、政治文明进程来考察,可以说时代的变革正是促成“抗战电影”这一种题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别样风采的根本所在。上篇:红色镜头里的英雄传奇(1949~1977年)《中华女儿》(1949)和《赵一曼》(1950)是新中国最早推出的两部抗战电影,前者改编自抗联“八女投江”的真实事件;后者刻画了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的感人形象。这两部影片还曾先后在“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成为新中国在国际上最早的获奖影片。此后的抗战电影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由它们所塑造的诸多“工农兵”形象,也成为了新中国银幕“群英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

4、共在抗战中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华北地区的“敌后游击战”和地下斗争当中,因此这些影片亦可大致分为三类:1)、表现中共游击队、八路军或抗日民众及其传奇英雄的影片。如:《新儿女英雄传》(1950)、《鸡毛信》(1954)、《平原游击队》(1955)、《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古刹钟声》(1958),以及《粮食》、《扑不灭的火焰》、《回民支队》、《铁道游击队》、《狼牙五壮士》(均为1959),《地雷战》(1962),《小兵张嘎》、《苦菜花》(均为1963),《独立大队》(1964),《三进城》、《节振国》

5、、《地道战》(均为1965)等等。这类影片大都讲述了一些游击队、老百姓或民间武装力量,在共产党员的带领下与侵略者顽强战斗,并终获全胜的故事。2)、主要着力于表现我地下工作者与日伪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51号兵站》(1961)、《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等。这类影片往往以主人公及其亲人的慷慨就义,作为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的必要前提,以突出中共为民族独立与自由所作出的卓绝贡献。3)、“文革”10年期间的“样板戏电影”。如:《红灯记》、《沙家浜》、《平原作战》和《节振国》

6、等。这类影片均改编自文革前就已面市的各种文艺作品,并兼有前面两类抗战电影的故事内容。在当时甚嚣尘上的“三突出”创作原则的指导下,尽管这些样板戏影片把“英雄人物”的形象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作为“戏曲艺术片”而言,这些作品却大都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在戏剧张力与艺术水准等许多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上述抗战电影均拍摄于1949~1978年期间。把建国初期的“17年”电影与“文革”时期的电影归并在一个主题之下来论述,这或许违背了已经约定俗成的研究习惯。的确,这两个时期不仅在整体社会生活状况上有很大差别,而

7、且单就电影的数量、质量、品种与风貌而言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只要稍微深入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沉潜在这近30年的电影里的“创作观念”却几乎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无保留的歌颂英雄模范、歌颂新生活、歌颂工农兵”。可以说,在此期间面世的“抗战电影”也始终忠实地贯彻了这一创作理念,其中有不少作品还产生过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它们中也普遍存在着“剪裁历史、服务政治”的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因此当我们已经站在新世纪的理论平台上,再度去回顾、评品1949~1978年间的抗战电影时,就应当

8、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为包容的胸襟,尽可能客观、公允地对这批作品进行描述与阐释。如果只是抱残守缺、或者数典忘祖,不仅与维护传统或开拓创新毫无关系,反而很有可能成为历史谬误的延续或放大。一、激情洋溢饱受青睐作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在那30年期间面世的抗战电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拥有大批观众,例如原本仅是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军教片”拍摄的《地道战》,迄今为止已经发行了3000个拷贝,其观众人数累计竟高达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