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索成孔根管施工方案内容

锚索成孔根管施工方案内容

ID:41205429

大小:39.1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8-18

锚索成孔根管施工方案内容_第1页
锚索成孔根管施工方案内容_第2页
锚索成孔根管施工方案内容_第3页
锚索成孔根管施工方案内容_第4页
锚索成孔根管施工方案内容_第5页
资源描述:

《锚索成孔根管施工方案内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1工程概况21.1工程地质条件31.2锚索施工现状52锚索施工难点62.1钻孔质量技术指标要求高62.2地质复杂63应对的施工措施与分析64根管钻进施工工艺64.1根管钻进目的64.2施工工艺流程64.3根管成孔施工工艺75根管工程量96结束语99锚索根管成孔专项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⑴在一期和二期加固区内增设锚索C区和F3区:该区为在一期和二期初步治理的基础上进行治理施工,主要为深层锚索施工,根据已经实施区域框格梁布置情况适当增设竖向或水平向框格梁。该区位于高程930.00m~980.00m,间隔增设长65m~7

2、0m、1500kN锚索,竖向排距5m,水平向间距10m错开布置的预应力锚索60根。F1区和F2区:该区为在一期和二期初步治理的基础上进行治理施工,主要为深层锚索施工,根据已经实施区域框格梁布置情况适当增设竖向或水平向框格梁。位于高程955.00m~980.00m,间隔增设长度为55m~70m,竖向排距5m,水平向间距10m错开布置的预应力锚索52根。F4区:该区为在一期和二期初步治理的基础上进行治理施工,主要为深层锚索施工,根据已经实施区域框格梁布置情况适当增设竖向或水平向框格梁。位于高程975.00m~980.0

3、0m,间隔增设长度为55mm,竖向排距5m,水平向间距10m错开布置的预应力锚索9根。⑵新增设的区域H区:该区为初次治理区域,包含深层锚索施工、锚杆、框格梁、深孔锚筋束等。该区位于高程985.00m~1000.00m。对于岩石边坡区域,在清坡后,表层岩体采取系统锚杆、框格梁、深孔锚筋束;另在坡面钻设深1m、间排距3m的排水孔、排水管需伸出坡外;对覆盖层区域,以框格梁和锚索支护为主,为减少扰动和破坏植被只需在框格梁及锚索部位进行清坡。框格梁布置以水平为主,根据现场情况局部增加竖向梁,施工中框格梁需埋入坡体中。采用间排

4、距5m、1500kN,长度为50m~70m的锚索进行加固。共布置102根锚索。J区:该区为新治理区域,包含深层锚索施工。该区位于高程870m~880m。在清坡后,表层岩体采取系统锚杆、框格梁、深孔锚筋束;另在坡面钻设深1m、间排距3m的排水孔、排水管需伸出坡外;框格梁布置以水平为主,根据现场情况局部增加竖向梁,施工中框格梁需埋入坡体中。采用间排距5m、1500kN9,长度为50m~55m的锚索进行加固。共布置18根锚索。⑶裂缝封闭和损坏排水沟修复后缘截水沟回填粘土并夯实,同时对后缘截水沟已有的截排水沟进行检查和维修

5、,确保截水沟两端排水分别进入上、下游的小张沟和小辜沟。1.1工程地质条件拉裂变形体位于瀑布沟水电站右岸坝轴线上游约780m左右。拉裂变形体的前缘高程为730m,后缘高程为1187m,前后缘平面长约400m,宽约360m,高差达450m,两侧有深10~35m冲沟切割;自然谷坡大致走向为近SN向,谷坡总体呈折线状,地形上呈陡—缓—陡-缓(下陡上缓)的变化,地貌上呈现出槽脊(沟梁)相间的梳状地貌形态。谷坡坡度在980m高程以下近50°,980m高程以上近40°。拉裂变形体坡体后缘(高程约1180m)与区域内发育的最后一级

6、夷平面高程接近。其中:970m~1090m高程坡段坡度相对较变缓,该缓坡段与河谷发育的Ⅴ级侵蚀阶地高程大致对应,形成于Q2末到Q3早期,河谷下切幅度达150m~180m;820m~970m高程段坡度变陡,形成于Q3早期至Q3末期,该阶段地壳上升速率较前期更快,该期下切深度接近现代河床谷底;坡体760m~820m高程段坡度稍缓,而760m以下坡度又变陡,为Q3末至Q4以来地壳短暂停留后形成。2003年2月以来在拉裂变形体的中下部坡体浅表层中出现了滑塌变形,随后发生向高高程发展的逐渐后退式的解体破坏,并在坡体上形成了三

7、个比较大的滑塌槽。其中上游侧滑塌槽2003年5月份后缘发育到高程850m附近,现在其后缘发展到高程1000m左右。6号洞下方,目前已发育一浅表层的滑塌体,并有进一步后退破坏的趋势。拉裂变形体下游侧和古拉裂变形体前部的Ⅱ、Ⅲ级阶地保存较完整,阶地堆积物层状堆积特征明显。表明古拉裂体形成于Q3初期,并于III级阶地(Q3中期)以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状态。9拉裂变形体岸坡出露地层在高程980.00m以上为近源堆积的崩坡积块碎石土,根据钻孔揭示深度约6米左右。下伏地层为中前震旦系浅变质玄武岩和震旦系下统中基性火山岩,夹多层

8、凝灰质砂砾岩,似层面产状总体为北西走向中陡倾坡内(倾南西),在大面积内保持稳定,仅厚度上有变化。从低高程到高高程岩体结构的优势发育方向有以原生和构造结构面为主逐步转变为风化卸荷裂隙面为主。在低高程陡倾角裂隙发育,岩体多出现倾倒拉裂;中高程坡体中缓倾角裂隙发育程度增高,与陡倾角裂隙面组合后形成滑移拉裂或滑移压致拉裂变形,如8#平硐中EW/N∠25º~35°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