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评价原则

防洪评价原则

ID:41205471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8

防洪评价原则_第1页
防洪评价原则_第2页
防洪评价原则_第3页
防洪评价原则_第4页
防洪评价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防洪评价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防洪评价原则1工程区现状河道水网功能XX省XX高速公路复线XX至XX段线路全长78.02km,沿线地形复杂,穿越众多山区性河流平原水网,跨越的重要河流包括东干河(XX)、西干河、XX、XXXX江等,穿越的主要水网有XX平原水系、XX水系水网等。这些河道和水网在区域输水、防洪和排涝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防洪作用XX省XX高速公路复线XX至XX段沿线涉及防洪重要作用的大江大河主要有:XX江、XX江、XX河(淡溪)、XX河、XX河等。上述江河分别承受上游山洪、并向下游外海排泄,对两岸地区的防洪、沿岸地区排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排涝作用当平原区遭遇大

2、暴雨且外江潮位低于内河水位时,各平原水系内部洪涝可通过内核调蓄后从沿海、沿江排水闸外排,以控制内河水位,减少或避免内涝灾害发生,因此平原区水网规划和水面率对平原区和城镇的防洪排涝起着重要作用。(3)削峰作用当区域遭遇大暴雨且外江潮位高于内河水位时,沿江排水闸均关闭,周边地面降雨量均由河网调蓄,待退潮时再由水闸排出,河网水面面积越大,蓄水削峰作用越明显,相应河网水位越低。由于高速公路桥墩、涵洞和实体路基影响河网布局和减少水面面积,可能会降低河网的叙述削峰作用。(4)灌溉及水环境作用当遇干旱季节时,可充分利用河网中蓄水量灌溉周边农田。河网面积越大,河道越深,

3、抗旱能力越强。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河道成为城市建筑用地,河网的灌溉作用功能逐渐减小,公路建设可能进一步平原河网水面积。2河道功能方案遵循原则(1)河道排水能力不减少原则高速公路沿线河道由于公路建设而需改线,应满足防洪规划的河道规模要求,通过河道的挖、填,拓宽原有较窄的河道,改线后河道的宽度均不应小于规划控制河宽,理顺原有岸线,使水流通畅提高河道的排水能力,满足排洪要求。若无规划控制河宽,则桥梁规模应考虑现状河宽及河道管理范围。(2)河道水面积不减少原则通过河道挖、填,对狭窄河段适当拓宽,对河道的水面面积在总体上保持平衡,并应满足相关防洪规划的规模要

4、求,保护水环境。(3)河道蓄水量不减少原则平原河网除排水功能外,还有蓄水功能,因此河道挖填后的蓄水量不小于原河道的蓄水量。河道填埋至少与河道的开挖相一致,达到河道蓄水量平衡。3涉河工程布置遵循原则本次防洪影响评价涉及的跨河、涉河建筑物、其应遵循原则如下:(1)过水宽度不减少原则对于主要排水河道,跨越、涉河建筑物不应减少现状河道过水宽度,主跨尽可能加大,减少河道中桥墩数量,以免对河道周边防洪产生影响;桥梁、框架涵的宽度不应小于河道的现状或规划宽度,并为今后河道整治留有实施的余地。(2)桥梁轴线与水流正交原则对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应保证桥量轴线和水流方向正

5、交,即桥墩轴线与水流方向一致,最大偏差控制5℃以内。(3)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km/h,为避免车辆高速行驶震动对堤防、河道岸线稳定造成的危害,桥墩、路基不得布置在防洪堤上,应离开堤防堤身坡脚外和河岸线外一定距离。(4)桥梁、框架涵等的梁底高程必须高于当地防洪堤设计洪水位,并为当地提高防洪标准留有余地;为满足防汛抢险需要,桥梁与防洪堤堤顶应留有足够的超高(≥4.5m)。(5)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及合理安排施工期,以减小施工期桥梁施工围堰等临时工程对河道行洪造成的影响。(6)对涉河工程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减少负面影响的建议,工程建设方案应当按照防洪法的有关规定,

6、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4防洪影响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4.1研究范围及特点根据本项目所在位置并结合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的规定要求,本次防洪评价范围为:XX省XX高速公路复线XX至XX段的沿程涉河建筑物的防洪影响分析。防洪评价主要内容及特点:XX省XX高速公路复线XX至XX段穿越XX省XX市沿海河网区域,涉及到的防洪影响对象较多、水流形态复杂、工程推荐方案成果敏感,因此根据公路工程的线路及构筑物设计方案,针对工程涉水河段的防洪问题进行现场查勘,综合分析,按照不同涉水河段的防洪要求确定防洪评价重点工作内容。4.2技术方案(1)对桥梁设计报告中的推荐工程方案进行

7、详尽分析,根据上述的防洪评价技术原则分析关键技术节点。对工程方案中与防洪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论证。(2)对桥梁涉及流域及河段的水文分析中有关防洪排涝的内容进行说明。(3)对现状及规划河道堤防进行控制断面分析,对桥梁上下游控制断面工况前后结构形态、过洪断面面积、水位、流量、流速等特征值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其工况前后的变化及周边防洪排涝对象的影响。采用经验公式、一、二维水动力模型计算分析现状及各设计工况。(4)河床演变分析。(5)排涝影响分析。重点分析桥梁建设后是否满足现有排涝沟渠自排能力进行论证。(6)根据上述计算分析,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跨河、涉河建

8、筑物的壅水高度和范围;是否减少河道行洪断面;是否破坏河势稳定和堤防等水利工程结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