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题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题 语文版

ID:41217113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9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题 语文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题 语文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题 语文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题 语文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题 语文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综合检测题 语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期中综合检测题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8分)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一句话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写在田字格内,标点要占格。(2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给下面选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所给的拼音写汉字。(3分)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yǒu(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cāo),她的眼睛是那么àndàn(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chōngjǐng),又仿佛在等候。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3分)A.微不足到  盛气凌人  人声顶沸  六神无主B.津津有味人情事故不知

2、所挫出奇制胜C.寥寥无几乐不可支随声附和刮目相看D.怨天尤人索然无味大庭广众为富不人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C)(2分)A.《封神幻想》WP版将于本月正式开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装备变身表现,无与伦比的打击快感,酣畅淋漓的操作体验,大气磅薄的PK对决,让人耳目一新。B.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可现在想起来,我仍然感觉心有余悸,因为那些经历,每一次我几乎都是和死亡擦肩而过。C.文艺工作者应多从细微之处入手挖掘中国文化故事,并以盛气凌人的形式讲述给年轻人听。D.小时候,我总以为父母如此含辛茹苦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当我

3、慢慢长大,才真正了解了父母的艰辛和他们给予我的深沉的爱。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应去掉“是否”。)B.江边垂柳,婀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应删去“令”。)C.针对最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违法案件,教育部要求有关部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应在“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后加“的行为”。)D.最近我市发生的几起重大交通事故,原因都是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引发的。(应去掉“引

4、发的”或“原因”。)6.填空。(9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生机勃发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怀。(5)曹操《观沧海》一诗中,诗人突发奇想,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大海蕴含深广、吞吐万物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有诗云:

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7.综合性学习。(7分)李克强总理在xx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谈到“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响应总理号召,某市特举办“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城市”的活动,特邀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为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请你拟写一则标语张贴在教室里。(2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请你根据有关知识,把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2分)上联:阅读牵系家园梦下联:书香凝聚民族魂(3)下面是某同学对全民阅读的看法和认识,请你根据画线句加以仿写。(

6、3分)建设书香中国,开展全民阅读,用高质量的阅读来塑造个体与民族的精神气质,形成崇尚经典文化、重视文明风尚的社会风气,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点铜臭味,多一点书香气;少一些烦闷浮躁,多一些沉静平和;少一些丑恶,多一些美德。二、阅读理解(42分)(一)(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8.这是诗人回赠白居易的诗。(1分)9.诗中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同时充满哲理的句子是什么?(1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

7、0.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奋发昂扬、勇于投入新生活的乐观精神。(二)(11分)【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任末好学勤记任末年十四

8、时,学无常师①,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③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④对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⑤之。临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